文章插图
姜寻,本文图片均由邢娜供图。
邢娜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记述了多年来姜寻书店事业的发展路径,以及由此而来的压力。姜寻1970年生人,画家出身。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先在沈阳《诗潮》杂志做美术编辑,后调至北京《诗刊》杂志。这期间,他也在画画,靠此卖钱。之后姜寻成立煮雨山房,代理图书出版,“赚到的钱,全部用来购买书籍/雕版……近乎疯狂的收藏,让家里变得越来越满。”
公司经营出现问题的时候,姜寻开始借钱。但是出于对书籍近乎无限度的热爱,姜寻一直没有停止过他所热爱的事业,煮雨山房、文津雕版博物馆、天书记、模范书局……一家家与书有关的机构开业,姜寻也把“赚到的钱全部贴补到了事业上”。其中的压力是巨大的。
邢娜在文章中说:“作为从业者妻子的角度,实体书店已经命悬一线,入不敷出,哪怕是模范书局+诗空间,全中国第一间教堂书店,世界上都广获赞誉的书店,我们依然无法维持日常的运营。”为了维持书店运营,他们在疫情期间卖掉了房子。在本次采访中,邢娜说,“一栋房子1000多万,这不算什么,但是当你拥有6家书店的时候,每一间书店都是一道城市的风景。你可以没有房子而租房子住,但是一个城市里没有书店,这个城市就不会有光的。”
她还引用了姜寻的一句话,说:“一个人,这一辈子,做一件事情最难。”虽然意外去世,但姜寻完成了他眼中的“最难”的人生,他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这件事就是书籍。
文章插图
姜寻。
采写|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进
新京报:姜寻先生有很多身份,其中"书店人"的身份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在公共阅读领域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姜寻先生去世之后,书店的运营状态会是怎样的?
邢娜:运营状况悬而未决,因为基本上所有的书店都面临着要交房租的状态,所有的书店。姜寻在“最美阅读空间”上用过很多心思,但是与此同时他是用自己在外面欠的债来还掉这些东西,所以现在模范书局有很大的困境,非常大的困境。第一个是房租的压力,第二个是之前他为了维持所有的书店的运营,在外面欠了很多钱。
新京报:你觉得我们这些读者能做的是哪些?
邢娜:我希望大家可以关注阅读本身。姜寻之前说过,文化是有温度的。在我看来,可能姜寻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所提供的这些空间肯定能给所有读者留下一些关于图书的印记。
新京报:姜寻先生对书籍的热爱是无限度的,这也感染了很多人。他有没有说起过,他热爱书籍的原因?
邢娜:因为在他看来有书必有赢。大部分人都不理解他对书籍的热爱,但是我觉得就像他说的,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一个人对某件事情能做出多少奉献,是跟这个人的意志有关系的。所以他开书店,就是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他一直说一句话:一个人,这一辈子,做一件事情最难。所以我们当时卖掉我们的房子时,我根本没有埋怨他。但是我现在遇到的困境是我们现在租的房子大概大年初一到期,所以我在大年初一又要搬空现在住的地方。
新京报:姜寻先生也出过诗集,你怎么看他的诗人的身份?
邢娜:他一直写诗,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写。他的第一份工作在沈阳《诗潮》杂志,然后他从沈阳《诗潮》杂志被调到了北京《诗刊》工作,所以诗歌其实在他的生命中占有很大的范畴。他之前的旧藏里面大部分都是诗集。诗人在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虚无飘渺的职业分类。他跟北岛先生关系很好,包括欧阳江河、翟永明,他们关系都非常地好。他也喜欢收藏诗集,他的现代诗集、民国诗集非常多。
新京报:他的诗人气质和他对书籍的近乎理想化的热爱,是不是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邢娜:像他说的,读书就是他的信仰,书籍就是他的信仰。可能大家都会觉得赚钱比较重要,对于他来讲,他把所有赚的钱全部补贴到他的书店当中去。当时他的一个至交说过一句话,说,姜寻什么时候不开书店了,就能赚到钱了。
文章插图
新京报:为了运营书店卖掉房子,书籍和生活之间似乎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邢娜:模范书局是姜寻的事业。我觉得卖掉1栋房子没什么。一栋房子1000多万,但是当你拥有6家书店的时候,每一间书店都是一道城市的风景。你可以没有房子而租房子住,但是一个城市里没有书店,这个城市就不会有光的。
- 但是还有书籍|银龄风华|98岁“扫地僧”书痴是个吃货
- 国家美术馆|上海大隐书局“花开”台州,对话“掌门人”: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
- 比利时|中国驻比利时使馆举办儿童书籍和文化用品捐赠仪式
- 马海德|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举行《大医马海德》书籍捐赠仪式
- 但是还有书籍2|B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何以成为爆款?
- 流通量|《开端》类书籍杀入社科类决赛圈,2021潍坊借阅大数据来了
- 天涯区|读书点亮生活 樊登读书阅享天涯书局正式揭牌
- 库房|模范书局创始人姜寻意外去世
- 建投书局|沪上实体书店新春上新,环保文创提升“悦读”指数
- 模范|模范书局创始人姜寻意外身亡,他曾卖掉房子来保住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