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延安中学(初中)北楼,即原英国兵营主楼,建于1917年,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是一幢欧式三层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原建筑为二层外廊式,后来加建一层混凝土平台。建筑西侧有一圆形楼梯间,似一座城堡,北侧也有一半圆体房屋,窗子开得很小,似一座碉堡。南面一、二层为简洁的层叠式柱廊,底层为多立克式柱廊,二层为爱奥尼式柱廊,这些柱廊的比例与形体,无不显示出和谐、统一而又完美的形象。廊顶为混凝土平台栏杆,走廊上的落地窗门顶均为半圆形拱券,外墙面为模压水泥混凝土墙面,具有石料的感觉。
北楼在成为教学楼之前,使用功能经历过几次大的变化。它最初作为英国兵营在使用,1941年日寇入侵租界后,该楼就成了外国侨民的关押处。抗战胜利后,又曾作为国民党军队的兵营。直到1949年真如中学迁来后,它又变身为一座中学教学楼,原本的士兵营房也被改为教室。1999年,这座有着传奇历史的教学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复旦中学:
古色古香、有着单檐歇山屋顶的校史馆,前身为有着近120年历史的李鸿章祠堂
【 延安中学|建筑可阅读丨这些藏在中学里的“近代历史建筑”你知道吗】复旦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1905年,我国近代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建校初,即设中学科,1909年改为中学部。1912年复旦首席校董、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令,批准将李鸿章祠堂(简称“李公祠”)用作复旦公学校址。1917年,复旦公学设大学正科,改名复旦大学。中学部改为私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1922年大学部迁址江湾,中学部仍留在李公祠。1930年冬,行政院和教育部决定,沿用李公祠为复旦中学永久性校址。
李公祠始建于1904年,1906年竣工。位于法华乡海格路,今华山路1626号复旦中学校内。它是盛宣怀为了纪念李鸿章逝世,奏请清朝廷在上海建立的公祠。祠内主殿额书“丞相祠堂”。堂对面为戏台;东有假山,山上树立着一尊高出常人、身着大清官服的李鸿章铜像;旁边是御碑亭,有三块御碑,并定春秋二季行祭祀礼。后来为了纪念复旦公学第三任校长李登辉(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李公祠更名为登辉堂。
文章插图
今天复旦中学的校门(视觉中国)
李公祠的大门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将欧式风格与中国古典牌坊相结合,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大门的顶上覆盖着琉璃瓦,龙脊兽吻,显得气势轩昂。后来李公祠大门成为了复旦中学的校门,却因年久失修而损毁。在复旦中学建校百年之际,学校按照李公祠大门原样重建了校门。与李公祠大门的建筑风格不同,李公祠本身为檐角飞翘的典型中式木结构建筑。高耸的屋脊上雕刻着龙的图案,还有“万代公候”四个大字。建筑为单檐歇山屋顶,出檐较为深远,南北立面都是高大的花格木窗,通透明净。门前是宽敞高大的廊檐,充分体现了中式建筑的特征。
李公祠经历百年风雨,原有的建筑构件已经破损残缺,2004年经过全面修复,现用作复旦中学校史馆。2004年4月,李公祠作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
文章插图
由李鸿章祠堂转身而成的复旦中学校史馆(视觉中国)
作者:谢建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周一文(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红炉|潍坊新华中学用“心”继承传统,以“爱”温暖冬日
- 文明|初始于心,长践于行——44中学寒假开展文明实践“五个一”活动
- 千年古庙|佛山有座千年古庙,汇聚岭南建筑文化精髓,获称“东方艺术宫殿”
- 课本|中学课本上的那些“高颜值”插画,美丽动人,当时有多少人注意到
- 凿空|《一个人的村庄》20多年来再版 50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和试题
- 艺术中心|中国唯一!徐汇这家美术馆入选“百年间25座最佳博物馆建筑”
- 建筑|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97岁的广式里弄永安里迎来最大规模修缮
- 博物馆建筑|油罐艺术中心入选“百年间25座最佳博物馆建筑”
- 天工开物|江西三馆联合举办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样式雷”研学活动
- 建筑|让城市空间美起来丨一代代体育人,从这片“绿瓦”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