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红与黑》:人性的两种底色,一半一半…


1830年,以真实刑事案件为素材改编的小说《红与黑》初次出版。
印数只有750册,摆在书店几乎无人问津。
由于作品过于犀利直白,不为当时主流社会认可。
圣经|《红与黑》:人性的两种底色,一半一半…】作者司汤达却不慌不忙地预言:“我的作品将在50年后被人理解。”
果然,随后一个半世纪,无数作家与批评家孜孜不倦地探讨着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将其奉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之作。
年少时初读《红与黑》,觉得主人翁于连的悲剧,是时代造就的,更是他一手导演的。
他聪明过人却受欲念反噬,妄图改命反遭命运捉弄,最终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
然而,人至中年,经历世事颠簸才发现,于连并非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一路走来,他懦弱过、张扬过、野心勃勃过,但也克服了无数弱点,奋发过、内敛过、坦然放下过。
于连的浮沉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无数在底层奋斗过的小人物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
当你走进《红与黑》,就能明白人性是本复杂的书,一生一世都读不完。
圣经|《红与黑》:人性的两种底色,一半一半…
文章插图
1
一半脆弱,一半坚强
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厂老板家的小儿子。
还在襁褓时,父亲就认为孱弱的他活不了多久,未来会是家庭的负累。
长大后,于连果真身体消瘦,干不了力气活。
精明市侩的父亲嫌弃于连是个只会吃饭,不会出力的懒骨头,动不动就挥舞拳头打得他晕头转向,满脸是血。
小镇上,大家更视于连为弱者,认为他连游戏都玩不赢,是个天生的输家。
自小在无爱的环境中艰难中长大,于连不可避免地变得脆弱卑微,畏畏缩缩。
当听说市长请他教授孩子拉丁语时,不自信的他吓得躲进教堂瑟瑟发抖。
当被父亲驱赶到市长家门口时,他怯懦地连按门铃的勇气都没有。
然而,人的脆弱和坚强又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即便于连害怕得想要逃走,他依旧用偶像拿破仑的精神激励自己:
“软弱无用,生活是一场搏斗。要么受人轻贱地苟且活着,要么为财富、地位、荣誉,粉身碎骨而死。”
于是,他努力镇定,表现出和进门时判若两人的稳重气质,令周遭人大为震惊。
其实,这已不是于连第一次跟脆弱做斗争了。
他曾顶着父亲的拳头与咒骂,义无反顾地跟随神父学习拉丁文,通过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努力掌握了高于自身层次的知识,以此实现了命运逆转。
市长愿以重金聘请他做家庭教师,侯爵一门心思要把于连培养成自己的代理人。
从人人可欺的乡巴佬,到被豪门权贵奉为座上宾,于连用行动印证了一句话: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人生这条大江大河上,真正引领我们走出漩涡的,不是低头臣服,而是掏出一颗打破现实、抗争到底的心。
很赞同一句话:生命的张力,首先在于正视脆弱。
成长的本质,是既允许自己有泪流满面的脆弱时刻,更要有吃硬饭干硬仗的坚定担当。
圣经|《红与黑》:人性的两种底色,一半一半…
文章插图
2
一半张扬,一半敛藏
于连初到市长家的时候,到处都是怀疑和不信任的目光。
市长妻子德·雷纳夫人不断发出疑问,眼前这个腼腆好似大姑娘的少年,当真精通拉丁文?
在她看来,家庭教师多半是群不学无术,穿着破烂,动不动就责骂孩子的粗鲁人。
而市长,不过是把于连当做装点自家门面的工具,对于连并无发自内心的尊重,言谈举止间自然满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于连的自尊心大受刺激,为了捍卫声誉,他决定显露一手。
趁全府邸的人都在,于连拿出一本拉丁文《圣经》,告诉大家随便找一段,只要告诉第一个字,他就能一直背下去,直到对方喊停下来为止。
靠着当众展现倒背如流的神技,于连为自己赢得“先生”的尊称,名声在城里不胫而走。
后来,于连到贝尚松神学院读书。
在那里,由于出众的才华和俊美的外表,他成了其他学员的眼中钉肉中刺,受尽排挤。
于连并未少年意气,拼命恃强,而是收起锋芒,低调行事,即使面对不公正的课业成绩,依旧默不作声。
直到有一天,他有机会觐见主教。
于连勇敢地在爱好文学的主教面前,侃侃而谈,并把主教记不牢的诗歌整首背了出来。
主教激动地把年轻有为的于连夸赞一番,并送了他一套装帧精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