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在传统古建筑中,在时令花开树下,都能看到身着汉服、旗装的年轻人们。在网络上,一些热门歌曲也多有中国风,甚至是戏腔的影子:
虽说这些流行歌曲中的“戏腔”其实算不得戏腔,但这些歌曲确实让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产生了兴趣,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萌生出想要了解和学习戏曲的想法。
而戏曲的本身也是戏,一样需要精湛的表演。戏曲舞台上的功夫运用在大屏幕上,也是一样精彩。许多戏曲出身的演员投身于影视剧创作的作品,有些甚至比科班出身的表演更能打动人。
文章插图
何赛飞师从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张云霞,在参演影视剧以前她在最著名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已经十分有名了。可以说,何赛飞是少有的在影视界和戏曲界均取得不俗成绩且拥有代表作的艺术家。
文章插图
我们年轻一代熟悉何赛飞大多是通过影视剧中的角色。《孝庄秘史》中的海兰珠,一个大龄丧偶妇女,凭啥能从宁静大美女手里把皇太极抢过来?
文章插图
何赛飞的表演,把这个角色盘活了。初遇时对皇太极的略带闪躲不敢直视、承宠后对其他人的小家子气和傲慢,往往一个眼神就能表达清楚。
“就当,花没开过,我没来过,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句词我记得跟“玉儿,你咒我”那段一样深刻!!!)
文章插图
《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宅门》……何赛飞将戏曲表演中眼神加程式动作的技巧巧妙运用于影视表演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角色。这对一个成熟演员来说其实是不容易的。
文章插图
这种跨界,与何赛飞的性格也有关系。她认为艺术都是相通的,因此一直在尝试不同门的艺术门类。虽师承张派,但何赛飞也唱袁派,对京剧中的梅派和荀派进行了学习,甚至是昆曲也有涉及。
文章插图
何赛飞的眼神戏如此深入人心,离不开多年戏曲功底的影响。她的一颦一笑,可以用“媚眼如丝”来形容。通过眼神,搭配身段再进行写意式的表演,戏随人走,景随人迁,不仅有很强的观赏性,更能让观众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沉浸式体验。
文章插图
李沁曾在上海戏校学习昆曲表演,也被蔡正仁老师选中成为上海昆剧学院第五代杜丽娘。后来,在参演《红楼梦》后,她选择在影视圈发展,为此很多人都大呼可惜。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闺门旦的,它区别于青衣,多是大家闺秀的形象,比如我们熟悉的《牡丹亭》杜丽娘、《西厢记》崔莺莺。
文章插图
这也是一个非常讲究眼神的角色。闺门旦的眼神,要含蓄朦胧。面部波澜不惊,凝神于眉心,眼神放松,承载人物感情。
文章插图
经过这种训练的李沁,你会感觉她的眼睛比一般人更亮,更能承载感情。
文章插图
也因此,她的战损画面在一众女明星中更出圈,这眼神戏没谁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秦海璐从小出身文艺家庭,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她考入戏校,工刀马旦。那个时候,年仅17岁的海璐带着《天女散花》访问日本26个城市,连演40余场,并且使用了14米的长绸。
文章插图
刀马旦专演巾帼英雄,武能提刀上马那种,我们熟悉的穆桂英就是这个类别。刀马旦不仅武功要好,做工不能差,说白也很重要,穿蟒扎靠戴翎子,大将稳重的气质那就出来了。
文章插图
要演好戏,必须得沉下心能吃苦。从12岁起独自在戏校生活的秦海璐,每天早晨6点出晨功,秦海璐4点半就起,老师要求做200个踢腿,她就要做300个。这份要强的叛逆,是她选择刀马旦的原因,也在后来的影视表演中深深的影响着她。
- 院团|传统戏曲的舞台更大了
- 演出季|山东又迎艺术盛会,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5月将在济南举办
- 山东省吕剧院|小剧场吕剧《归·源》:传统戏曲创新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 吕剧院|烟台元宵晚会,戏曲联唱和器乐合奏令观众叫好
- 戏曲|《一堂好戏》为戏曲传承再添薪火
- 艺术教育|小香玉:37年初心未改 坚持不懈推广戏曲艺术
- 牡丹亭|戏曲、花滑、流行乐…古老与年轻握手,B站元宵晚会演绎国风新曲
- 刘严|甘肃官兵“换装”传承戏曲文化 颦笑间增军营活力
- 打龙袍|《bilibili上元千灯会》戏曲类内容在B站翻红出圈
- 奇袭白虎团|文旅观察|属于山东的戏曲“狂欢夜”,终于是给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