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逢新春佳节,在中国北方,饺子便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饺子是时间变化的象征物,在民俗观念中,新旧年度的时间交替在午夜子时,除夕与新年交替之际,一家人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北京市景山街道南剪子巷里,有家飘香四溢的饺子坊,农历新年将至,人民网“看见中国”多语种融媒体采访团队来到这里,与前来吃饺子的食客们聊了聊。
“饺子坊里都是朋友”
南剪子巷内50米处,源满纶饺子坊已经藏在这里13个年头了。藏得深,香味却飘得远,一到饭点,食客们络绎不绝。
饺子坊老板名叫陈凤桐,六十岁出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2008年下岗后,赶上政府创业扶持的政策,一年后,源满纶饺子坊顺利开张。秉承着“制作健康食品”的宗旨,“现包、现煮”成为了这家小店的特色,也成为了吸引食客的秘密配方。
“老板,今天有什么馅?”一位回头客开始点菜。一般熟客点菜都不用看菜单,一是菜单已烂熟于心,二是老板每天备料都不太一样。“备多少料包多少饺子,不浪费,还新鲜。”陈老板说道。
跟一般饺子坊不同的是,陈老板几乎和每一桌食客都能攀谈上几句。与新食客聊聊饺子口味,与旧食客聊聊最近经历。聊得多了,生活也就串联在一起了。
“来这儿(饺子坊)的都是朋友。”陈老板说,“我想打造一个宁静、惬意的吃饺子氛围,想给他们创造一些休闲的回忆。”饺子坊里,年轻人多是在嬉笑打闹,中年人多是在谈论国际大事,老年人多是在讨论健康、关心儿孙生活。
家住饺子馆隔壁的老宋说:“老板不只把我们当食客,他还会拿我们当朋友,时不时聊聊家常、问问近况,我们每次就像回家吃了顿饭。”
“饺子是春节的符号”
“中国人在很多节日里都会吃饺子。”附近医学院的学生小黄说。大寒这天,恰逢2022年北京初雪,来饺子坊的食客也不少。
小黄和舍友小兰一起吃饺子,“我是南方人,平时不太吃饺子,不过也入乡随俗了。”小兰说。吃着眼前热腾腾的饺子,小黄想起了家里包饺子的场景,“包饺子是一个家庭活动,大年三十那天,家里老少齐上手,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就把饺子包好了。”
“现在过年没有烟花了,饺子就成为更加重要的春节符号,尤其是年夜的饺子,从一起包到一起煮,远比吃饺子那一刻重要。”老宋说。
家在北京的李女士是第二次来这家饺子坊了,多买了几两准备带回家给老人吃,“我们一家四口一起过年,”李女士说,“现在生活好了,天天像过年,我们小时候只有春节才能吃饺子呢,现在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李女士说。
“大年三十晚上肯定要吃顿饺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陈老板说。“过年关店,回家休息!”陈老板兴奋了起来,“平时都是我给别人包饺子,过年是家里人给我包,感觉特享受。”
饺子坊像一个驿站,供人们歇脚、寻味。形形色色的食客聚在这里,在年前的北京胡同里,聚起了年气,聚出了中国味。
【 食客|看见中国:饺子坊里见年味】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中国艺术|新文化地标展现中华瑰宝魅力
- 鉴赏|首届中国体育艺术作品创作与鉴赏研讨会举办
- 舌尖上的中国|人老了才知道,不管多穷,也别端这三种碗
- 中国将在非开展“百企千村”活动
- 数字|中国首个中医药古籍IP数字藏品《本草纲目》金陵本发布
- 快时代里的“慢美学”,二十四节气藏着中国智慧|文化时评 | 二十四节气
- 名家|“江山壮丽——中国美术馆藏山水与风景题材作品展”展出名家力作13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