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亮相春晚的青铜大面具,背后有咱河南文物修复师的努力


河南|亮相春晚的青铜大面具,背后有咱河南文物修复师的努力
文章插图
河南|亮相春晚的青铜大面具,背后有咱河南文物修复师的努力
文章插图
河南|亮相春晚的青铜大面具,背后有咱河南文物修复师的努力】央视春晚舞台上的三星堆遗址青铜大面具 视频截图
河南|亮相春晚的青铜大面具,背后有咱河南文物修复师的努力
文章插图
化夏在文物修复工作中
□大河报·豫视频采访人员刘瑞朝文受访者供图
除夕夜,虎年春晚,一件文物的“亮相”,震撼了每一个观看春晚的人。它就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是目前已知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
远观已足够震撼,而近距离的接触,更是不一般的体验。河南博物院的80后文物修复师化夏,就曾经在2021年参与了这件大文物的修复过程。
交集
河南博物院文物修复师和3000多年历史青铜大面具的近距离接触
这件距今3000多年的大型文物,宽131cm、高71cm、深66cm。其宽颐广额、棱角分明,眉、眼、唇等部线条流畅,突出于面部,粗长眉飞扬,面具的两侧上下和额部正中有方形穿孔,据推测可能用于固定用途。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
“我只是跟着当地的文物修复专家做了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更多的是学习,帮助修复团队做一些事情。”化夏说,“很高兴我们单位把我派到了故宫,才有幸参与了这件事情。”
去年8月,化夏被河南博物院选派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交流学习,同时派去的还有另外两个同事,被派送到另外两个不同的部门。在故宫博物院,他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有亮学习青铜修复技术。
到了10月,他跟随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奔赴四川,参加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化夏很感谢河南博物院给的外出学习的机会,才有幸跟着故宫博物院走近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
出土后的青铜大面具,有很多地方需要修复。化夏说,比如面具右眼处附着了很多锈蚀、贝类、泥土等一些硬结物。他们主要用毛刷、钩针、手术刀等工具,对文物外表面进行清理、修复,让文物的外表得到修复和还原。
专业
他在河南博物院修文物 让文物生命更持久、形态更完善
文物修复师,是一个专业对破损文物进行修复的职业。作为文物修复师来说,不仅需要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心如止水,耐得住寂寞,体现的是工匠精神。
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博类节目的走红,文物热也让更多的幕后工作者走到台前,为人所熟知。《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电视节目的走红,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文物修复师这个曾经很神秘的团队。
“我所想的,便是尽到我们所有的责任,让文物的生命更持久,展现给公众的文物更漂亮、更完整。”化夏说,投身其中,意义非凡。
作为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文物修复师,化夏平时接触最多的便是青铜和陶瓷。“文物修复是技术活,需要修够一定的数量,才能对文物修复有完整的认知,才会有更好的技术。”他说,每件文物所存在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看似重复的工作,却蕴含着诸多不同,这也是其乐趣所在。
和外科医师一样,文物修复师也需要专业设备的辅助。手术室设备,牙科工具,电焊类工具。一开始,文物修复师需要先清理文物,经过两年左右的磨练,慢慢让手稳定下来,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修复文物。化夏说,文物修复,需要的不仅是黏合剂和各种工具,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
展望
文物修复或将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
出生于1984年的化夏,是一名标准的80后。迄今为止,他已有10余年的文博从业经历。
其实,摆到展馆里、供广大公众观看的文物,发掘出来时并不都是完整的、无损的。化夏说,文物考古现场,一般会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受条件限制,材料、手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放置一段时间,补配的物件可能会脱落,黏合的地方可能会开胶,所以需要对这些文物再修复一遍。
他说,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有20人左右。修复室有一面大玻璃墙,未来会逐步向特定观众开放。到时候,游客透过玻璃就能观看文物修复的过程。
化夏说,疫情之后,河南博物院计划开展文物修复的定向研学。根据不同年龄的游客和不同领域的文物类型,制订不同的研学方案,逐步揭开“文物修复”神秘面纱,力争向公众普及更多的文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