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二月?四季从此始 春来劝人勤|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李雨心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2月4日,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立春,已经随着春意一同到来了。自古以来,人们视春季为四季之首,而立春代表着春季的开始。所以在古时,百姓们格外注重立春这一节气,也会举行许多与立春有关的民俗活动,来迎接这一节气的到来。
立春的来临,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虽然此时寒意未褪,不少地区还笼罩在冰雪之中,但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已经近在眼前了。而进入雨水节气后,南方地区将迎来一幅春意盎然的早春景色,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立春 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载:“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其中解释到立,是“开始”之意,而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在古代,立春被视为“四立”之一,“四立”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对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春季又是四季之始,古人自然格外重视这一节气。“早在先秦时期,立春之日,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民俗专家刘孝昌说到,该习俗流传了上千年,直至旧时的成都,县官、府官还会到乡间组织乡民举行迎春和春耕仪式。
迎春、鞭春、咬春……在立春这一天,民间的习俗活动丰富多样,而迎春之仪则格外隆重。据悉,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而句芒就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在迎春之前,还需要制作一项特别的事物,那就是——春牛。
元宵|二月?四季从此始 春来劝人勤|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文章插图
春牛图(图源网络)
据刘孝昌描述,春牛一般用黄泥塑成,也叫“土牛”。除了春牛之外,还要另塑一个芒神(即句芒神),而芒神是赶牛的童子。“在旧时成都,立春的头一日为了迎春,会将春牛和芒神一起放在县衙门口展示,表示官府注重农耕。立春当天,官员们率众出东门,到春场祭祀春牛、芒神。”而在祈福祭祀的活动完成后,迎春中的一项重要仪式——鞭春,也就正式开始了。
鞭春,就是打春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并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打春是春耕开始,打春把鞭打在牛身上、目的是打掉人身上的懒惰,望来年勤奋努力耕作,喜获丰收,这也是成都千百年来的习俗。”
元宵|二月?四季从此始 春来劝人勤|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文章插图
春饼(图源视觉中国)
立春作为重要的节气,自然也有独特的食俗——咬春。“在过去,成都无论在农村城区,都有咬春的习惯,所谓咬春就是立春这天吃春饼。”刘孝昌说到。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元宵节 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
过完春节,当迎来了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时,说明元宵节到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在唐代时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节。这一日的夜晚,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处处张灯结彩,似乎要把过年时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
“正月十五闹元宵,也是过年的尾声,因为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所以在旧时的成都,这个节日格外的热闹,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在此地延续了上千年。元代成都人费著写的《岁华纪丽谱》里,引用唐人《放灯旧记》称,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避战祸到了成都,因此把元宵灯会的习俗带到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