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艺术|家门口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

看非遗项目 品舌尖美食 赏街头艺术
家门口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
2月13日,2022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精彩继续,吸引众多市民到场“打卡”。尽管当日春雨也来凑热闹,但它挡不住人们前往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的脚步。当日活动结束后,此次民俗文化节落下帷幕。
街头艺术|家门口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
文章插图
喜娘婚俗表演。采访人员 池远 摄
非遗项目展现文化魅力
元宵将至,灯笼走俏。在民俗文化节的“小小非遗传承人”非遗手作市集上,8岁黄紫暄自制了元宵花灯,大家忍不住驻足观看。
以纸为皮,以木条为骨,中间放上LED节能灯珠,再辅以复古的设计……“我听说花灯制作也是非遗项目,所以在网上帮孩子搜索学习视频,买来材料和她一起制作了这些灯笼。”黄紫暄的妈妈告诉采访人员,虽然做法可能不专业,但这样可以让孩子接触非遗项目,激发孩子对非遗的兴趣。
非遗需要传承,也需要交流。“作为非遗项目白鹤拳中的一种,源于福州的食鹤拳在发展的过程中,由4位身怀绝技的福州人传承到台湾,经过他们在台湾的精专深造后传回福州。”福建华夏武术发展中心副秘书长方传杰介绍,经过演变的食鹤拳推动了两岸武术的交流,振兴这门武艺绝学,还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频繁互动。
当日,方传杰还为大家展示了大陆与台湾互动频繁的武医文化。“武医文化是非遗中医正骨术的一部分,在两岸交流中不断得到发展。”方传杰说。
街头艺术|家门口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
文章插图
市民逛民俗文化集市。采访人员 池远 摄
游客乐享“舌尖上的非遗”
一个木槌,一块板床,只见师傅将挑选好的后腿精肉切割后,舞动木槌,快速将其打成肉泥;加入一定比例的红薯粉,像打太极一样揉捏肉泥,再用擀面棍捶压、擀开……在民俗文化节美食街入口,省级非遗项目“依海肉燕”的摊位前人头攒动,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师傅制作肉燕的精彩场面。
“最近我岳父岳母从重庆来福州游玩,我就带他们来民俗文化节现场,好好感受一下两岸的民俗文化。”市民蔡韩强的岳父岳母看过肉燕制作过程后,迫不及待品尝这一“舌尖上的非遗”,并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手工艺人用糖画创作的“冰墩墩”惟妙惟肖,深受市民追捧。“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新晋‘顶流’,现在‘冰墩墩’算是一‘墩’难求,既然买不到吉祥物,吃上一口也是不错的选择。”排队市民张女士说,她准备跟女儿一起品尝憨态可掬的“冰墩墩”糖画。
在美食街内,采访人员还看到台江的忠惠酱鸭、永泰的茶油熏鸭等美食,各个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龙”。在福清海蛎饼摊位前,已经排了10多分钟队的市民郑欣说:“为了美食,我愿意等!”
街头艺术|家门口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
文章插图
来自台湾的非遗传承人展示脱胎漆器作品。采访人员 池远 摄
街头艺术融入民俗文化
歌曲演唱、魔术表演、伬艺、闽剧表演……13日,在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人们不时可以邂逅街头艺术表演。
从事福州评话、伬艺表演的民间艺人许坚心、黄碧林,在民俗文化节上为大家带来了伬艺《榕城十八味》《逛新城》等,用接地气的语言,向人们介绍福州美食、城市新貌。
他们在表演中打造的“虾米弟”“橄榄妹”均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虾米弟”见多识广、为人热情,“橄榄妹”视“虾米弟”为兄长,遇上不明白的事,总是向“虾米弟”讨教,“虾米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市民朱兴河高兴地告诉采访人员:“在他们诙谐有趣的问答表演中,大家不经意间了解了许多福州民俗知识。”
“90后”周大林是一名歌手,在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表演街头艺术已近2年。此次他也参加民俗文化节,为大家演唱歌曲,大家想听什么歌,可以现场点。周大林说:“民俗文化节邀请了众多街头艺人,不仅丰富了民俗文化节表演内容,还为艺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希望以后继续参加民俗文化节。”
街头艺术|家门口乐享两岸民俗文化大餐
文章插图
街头艺术展演。采访人员 池远 摄
据介绍,本次民俗文化节邀请了35个福州市优秀街头艺术表演团队,以街头艺术展演专场、街头文化展示专区、民俗市集等方式进行展示,为观众提供一种别样的民俗文化体验方式,充分展现了多样化的街头艺术和福州民俗文化强大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