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三 )


“很多歌消失了。”这是汪曾祺在其小说《徙》开篇所写的一句话。很多人消逝了,但身影停留在水云之间,事功留在青史之中。青岛的过客,留下来的,伫立在百花苑。青岛的故人,穿过历史的云烟,来到我们身边。
这本书是怀人之书,也是钩沉历史的书。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中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写作每一位山大教授,我都有此感。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奉桥先生在参加《山大的故人们》读者见面会上,深有感触地说,作者穿越时空与山大的故人们相遇,与历史进行对话。“看似写故人,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时代。历史并不如烟,没有完全散尽,仍然活在今天的文化记忆中,活在这个城市的记忆中。一段历史百年之后之所以还能被书写、被谈论、被记忆,是因为它仍然与当下保持着密切的贯通,它仍然在当下的语境中找到了其存在的可能与根据。”
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也特意提到:读者走进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追寻先生之风。园中桃李笑春风,海上沧波思故人。我希望,有读者怀揣着这本书,在此阅读,掩卷沉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去青岛旅游,印象最深的是掩映于红瓦绿树之中的名人故居。你如何看待名人故居在当代的存在意义?
刘宜庆:青岛的名人故居集中在当年的老山大校区(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周边,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名人故居见证了大师云集的时代,见证了山海故人客居青岛的岁月。
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
文章插图
小鱼山下,名人故居街,从历史深处延展而来。小鱼山文化名人街上的故居,是多层次的,就像山海楼辉映的自然风光。有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沈从文、洪深、宋春舫等文学家的故居,有杨振声、赵太侔、华岗、陆侃如等学者的故居,有童第周、束星北、王普等科学家的故居。赫崇本、张玺等海洋学家的故居也在这里。这些名人故居是山东大学在青岛的活化石,是有生命的博物馆,是具有烟火气的老楼。名人已逝,老楼犹在,这些老建筑因为文化名人的停留和居住,让青岛的历史厚重、丰富和迷人。小鱼山周边的名人故居,让青岛具有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丰饶。小鱼山周边的名人故居,像一串珍珠项链,围绕着昔日的山东大学。怀人,在海风中游走,寻访名人故居,追忆逝水年华。穿越历史时空,触摸山大教授往事。
山东大学|专访刘宜庆:风从海上来,带来山大教授的青岛往事】青岛名人故居在当下存在的意义,需要用心去感受。比如,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挂牌骆驼祥子博物馆,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来此寻访、凭吊、怀念。游客在陈列着各种版本的老舍经典著作展柜前俯下身体,凝神观看,陷入沉思。你会发现,这是一种观看之道,历史的精神在当下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