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元宵行乐图》明◎善俊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历史十分悠久。
在古代,人们元宵节里最隆重的活动无疑是观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到了正月十五日:“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人们用灯火将元宵节的夜色装点得精美绝伦。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便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将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景渲染到了极致,可见宋代元宵节灯火辉煌里的繁华。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还记载了一则关于元宵灯火的故事:某位叫“田登”的郡守走马上任,眼看正月十五将至,州城按例要放花灯庆祝。不过“灯”与“登”同音,下属怕触犯郡守,竟将告示上的“灯”字改成“火”字,于是告示上就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便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
此外,古人认为元宵观灯乃海内外皆有之习俗,吴承恩在小说《西游记》第九十一回中便有关于元宵节的描述。话说唐僧师徒经过天竺国下辖的金平府,正好元宵节将至,地处异域的金平府内竟也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最后还提到:“灯明月皎元宵夜,雨顺风调大有年。”
元宵观灯,自然绕不开灯联,而灯联里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相传明朝永乐皇帝某年元宵节出宫观灯,突然出了一个上联:“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结果一个乡下秀才对出:“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不过,这段故事只是民间传说罢了。
有了灯联,自然少不了灯谜。灯谜是贴在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至明清时期,元宵猜灯谜已成为定俗。清代学者顾禄在《清嘉录》中记录过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猜中的人还有巾扇、香囊等奖品。《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的元宵佳节正值薛宝钗生辰,贾府设宴庆贺,便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宵灯谜盛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元宵之夜猜灯谜的盛况。
元宵节还与爱情密不可分。唐代孟棨在《本事诗》中记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南朝陈的乐昌公主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当时隋军攻陈,徐德言担心会与妻子失散,便打破一面铜镜,与乐昌公主一人一半,约定走散后便于正月十五日到大街上去卖这半块铜镜,作为双方相见的凭证。后来,徐德言真的与乐昌公主破镜重圆了。
词人李清照晚年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回忆年轻时在汴京的日子:“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说的就是当时闺中女子偏爱正月十五日,因为女孩们那天可以戴着精致的帽冠,捻着精心制作的金雪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到街上去观灯。
【 传统节日|元宵夜,如何消得此良辰】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是元宵抒情的名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作为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元宵佳节实在太美妙了,以至于明代才子唐寅在《元宵》诗中感慨:“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正定|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公布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入选
- 遗址|在元代遗址上种菜谁来管?
- 老客们|只要5元!这家“便民美发室”被顾客集体求涨价
- 多元性|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五: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 豆瓣酱|春天孩子要补钙,多吃这道菜,含钙量丰富,3元1斤很便宜
- 价格带|告别30元时代,喜茶全面下调饮品价格
- 面丁|不加一粒米的“牛肉小饭”,你吃过吗?经典早餐在家做,开启元气满满新一天!
- 芝芝芒芒|喜茶全线产品调至30元以下 网友喊话“卷起来”
- 腊八节|用融合思维让传统节日更炫酷
- 记忆|传统节日生活与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