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青未了」李传民专栏 | 电动三轮车


赶集|「青未了」李传民专栏 | 电动三轮车
文章插图
文/李传民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去我村东南三里路,有一座春秋时期保留下来的古老村镇,原名茶堌坡。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孔夫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先贤冉子,名雍字仲弓。村中央有一座金碧辉煌巍峨庄严的冉子仲弓庙,所以集镇现在被称为冉贤集,名扬四省八县数百里。冉贤集集市历史悠久,不知始于何时。只知道我的老爷爷的老爷爷就经常到这里来赶集,有集镇西边古天爷庙的残碑为证。集市日期是阴历逢一排六。农贸会一年四次,尤以四月八、六月六最为壮观。周边数百里的商贾都云集这里赶会,提前几天就开始支锅搭棚,抢占摊位。三教九流,杂耍卖艺,山珍海货,农副特产,瓜果梨枣,能工巧匠,卖野药的,卖针头线脑的,琳琅满目,人山人海。
退休以后,闲赋在家,赶集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道乐趣。除了阴天下雨外,逢集必到。一是到集上追踪家乡的风土人情,二是到集上找回小时候赶集的童趣,让心态回归年轻。
小时候每到四月八、六月六农贸大会,学校放假,就会给爷爷要上一角钱,到集上都能把钱攥出汗来,反复斟酌怎么把钱花出去。一个算术本,一支红蓝铅笔,一盒蜡笔,剩下的钱再买上一个酥瓜解解馋。凉粉摊包子锅自然也要去,那也就是看看热闹饱饱眼福。
赶集|「青未了」李传民专栏 | 电动三轮车】我爷爷一辈子钟情于庄稼活,很少赶集上店,把这种没要紧事赶闲集称为赶滑集赶滑会。滑,就是不勤劳耍懒的意思。
这天,吃过早饭,我又开上电动三轮车去赶滑集了。到了半路电厂铁路专用线上坡的地方,遇见了赶集回来的三油碾婶子。她今年八十多岁了,身板很硬朗,走起路来依然像当年大跃进时期在花木兰突击队里的时候那么轻盈。她问我到集上去买点啥。我说没个准,碰到合适的就买点。从前是遇到事去打兑钱,现在是拿着钱去打兑事。
到了冉氏祖茔冉林前,又遇到了小我两岁的二胖叔,同姓的,按辈数他比我高。他快七十岁了,一辈子没有娶上媳妇,是村里几十年一贯制的低保户。也是个逢集必赶的主,刚从集上回来往家走。他也没买啥东西,就是肩上抗个尼龙化肥袋子,到集上捡个酒盒子塑料瓶易拉罐什么的,卖到废品收购站,换个零钱花。二胖叔问我用钱不?我说不用,谢谢二叔。也许你觉得奇怪,哪有赶集不用钱的?你不知道,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礼貌,到集上碰到熟人,都要客气地问一声,你用钱不?对方无一例外客气地回答,有钱有钱,不用不用。傻瓜也不会伸手给人家要钱花。
赶集|「青未了」李传民专栏 | 电动三轮车
文章插图
到了洙水河桥头,正式进入了集市。行人车辆拥挤不堪,也无人疏导维持交通。我拿出香烟,一边抽,一边打发时间免心焦,等待通过蜂拥的人流。一个小青年一边不停的鸣响车喇叭,一边骂骂咧咧地发牢骚。我让给他一支香烟劝他说,集上本来就是堵车堵人的地方,你从家里来的时候就应该有来集上挨挤的思想准备。谁都想早一点走过去,不要着急慢慢来吧。这时候小伙子才渐渐熄了火。
过了洙水河桥头,照例到当地知名中医冉东升的小药店坐一坐。小药店紧傍洙水河,是一块汇风聚气,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这里除了来寻医问病的,经常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坐下来,一边品评着冉医生刚刚冲泡的福建武夷茶,一边听他侃侃讲述着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又听他讲述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的八纲辩证。又鉴赏了墙上悬挂的冤句知名书法家魏相生书写的楷书老子《道德经》。
出了小药店,南行数百米到了一个文物地摊前。看上了一对铸有十八罗汉的白银纸镇。一问价钱,才要二十元,不用说是赝品。我就是冲着赝品来的,只图个兴趣,也不图收藏升值。拦腰砍,十元钱还价,他痛快地卖给了我。我很侥幸,大概是现在喜欢用纸镇的人不多了吧。记得不久前我在文化街地摊买过一对大理石的纸镇,还花了二十元钱呢。
又南行不远,看到了三里河村卖烟叶的郝师傅。他隔着马路向我打招呼。记得几年前,我在郝师傅的烟叶摊前买烟叶,突然闯来几个烟草专卖局的执法员。他们二话不说,掂起铺在地上的烟叶包袱就要撒。我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奋不顾身,一把将包袱夺了过来。我说,庄稼人置个钱也不容易,不让卖让他卷起家什走了就是了,何必撒他的烟叶呢?执法队员对我还算客气地说,你不知道大爷,他这烟叶里都有毒。我说哪有没毒的烟叶,是烟都有尼古丁。苏烟、中华烟的烟盒上还印有“吸烟有害健康”的提示呢。这次我来到烟摊前,他问我想抽哪个烟?我说想抽关东烟,要不搓碎的整烟叶。他立刻拿给我一把。问价钱,一斤烟叶三十元。我付款,他客气地说算了呗。我说哪能算了白抽呢。算起来,一斤关东烟,春种夏锄,施肥捉虫,到了秋天收下来晒干,再从关外运到我们这地方,一斤三十元,还买不到半包中华牌香烟哩。我买去至少能抽一个月,够划算的了。郝师傅过意不去,临走又给我抓上了两把搓碎的新疆绿烟粒。说是关东烟劲太大,掺着抽平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