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中轴线文化:博大恢宏话无双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中轴线文化:博大恢宏话无双
文章插图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一套《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煌煌十六册,令人欣喜又兴奋,于我而言,更是熟悉中又有新奇之感。
我的籍贯不是北京。虽然生于北京,那时报户籍还是按规矩填原籍。我自幼至今基本生活在中轴线一侧的南池子金钩胡同、鼓楼前马厂胡同,上幼儿园即在中山公园内的北京市第三幼儿园,北海、景山、什刹海等是我从少年至今仍在盘桓的胜地,对中轴线两侧的景物亲切而熟悉。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分《营城》《建筑》《红迹》《胡同》《园林》《庙宇》《古狮》《碑刻》《商街》《美食》《技艺》《戏曲》《名人》《美文》《译笔》《传说》,宏观洋洋洒洒,分类细致入微,使我对于自认为熟悉的中轴线风物景胜、文化印迹,又有了些许陌生之感,有我并不完全知悉的知识。古人说“一事不知,士之耻也”,中轴线博大厚重的文化积淀真是一本读不尽的百科全书,令人望之弥深,令人读之兴叹!
这套书的出版意义,李建平先生的总序已精辟扼要阐述,对读者自有提纲挈领之大义,我自不再赘言。建平先生是专家,在政协委员调研视察、文史学会的活动中,我常聆听他的发言,受益匪浅。对中轴线申遗,政协也曾组织委员视察腾退、修复的景山寿皇殿、大高玄殿、鼓楼、钟楼等处,与他并行,总会有所收获,所以读了他的总序,是有亲切之感的。
《营城》著者朱祖希先生,是侯仁之先生高足,对北京史地有极深的研究,其书虽不是专业的学术著作,但却游刃有余地将专业学术分解普及,读来轻松畅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盛赞皇城北京是“伟大的总体布局”,他是指以皇家宫殿为中心的中轴线,须知中轴线建筑是典型的皇家文化,对北京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士大夫文化、民俗文化截然不同。读《营城》,自会对巨匠神工的中轴线一目了然,其深入浅出的功力,使读者能得到正确的知识领悟。
周家望先生的《园林》,文笔生动舒展,将园林的历史娓娓道来,完全不是枯燥的景点说明书。尤其他常在文中插入与园林有关的人物轶事,如在介绍天坛一章中讲述曾经在上世纪40年代末对保护天坛有功的刘光仁老人,读之盎然、亲切。上世纪80年代,刘光仁是我供职报纸的上级领导。书中这类叙述,不惟增加可读性,也使这部书具有珍贵的文史性。家望先生擅旧体诗词,书中每篇介绍湖光山色、园林景胜的文章,皆为一句七言诗,雅致之极,可见作者匠心,且吸引读者咀嚼。
宗春启先生的《庙宇》,也颇引人入胜。我常读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写北京掌故的文章,以考据见长,言之有物,绝无油腔滑调。北京的庙宇与建城史、建都史息息相关。宗先生说:北平当局在1928年、1936年和1947年三次登记庙宇,分别为1734处、1135处和783处。现在还有多少,他没有查到,我想肯定是远远低于1947年的登记数字。他书中所叙述的寺庙,多是历经沧桑的孑存。还有的早已不存,如关帝庙。其实消失的庙宇也是值得一提的,比如书中未提到的城隍庙,在中国历史上极悠久,分布极广。北京故宫内西北角有皇家城隍庙,全国各个城市的城隍皆为忠臣义士,是保一方平安的正义化身。如北京的杨继盛、杭州的文天祥(文天祥也曾做过北京的城隍)、柳州的柳宗元等,一直受到士民尊重。清代凡来京会试举人,都会拜祭杨椒山神像。这很值得一叙,不仅有故事性,也有正面的意义。总得来看,宗先生的书是颇可一读的,在他笔下展现出严谨的文史性、掌故性,他的写法是“找寻藏在庙宇里的故事”,并在自序中特意注明“本书中所涉及的史实皆有出处。对于一件事的不同记载,则尽量客观陈述各种说法,供读者自己去分析判断。”我甚为欣赏,这使读者得到了正确历史知识与文笔的双重享受,包括袁督师祠、于谦祠,其精神上的意义更是值得一书,可惜文丞相祠、杨椒山祠未列入书中。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修史志的传统,国有正史,省、府、州、县各级皆有地方志,文人也会撰写各个门类的私家稗史,与官修的正史方志互为补遗。《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可以说是继承了史志的优良传统,对“当今世界上最长、最伟大、最壮丽的城市中轴线”(朱祖希先生语)进行了一次系统和较为全面的分类辑述,其功莫大焉!很多年前,北京出版社曾经将古人包括民国时人撰写的旧京典籍整理出版,极具典藏意义。而这次中轴线丛书的出版,都是今人所撰,不仅工程浩繁,著者皆为对各领域所擅长的专家,因之更有文献性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