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跟我一起纸上谈牛,欣赏古人笔下牛的形象,显得那么生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世人所喜爱与赞美。新时期,我们更加讴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时代精神,像“老黄牛”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歌颂牛的诗篇,许多仁人志士和贤达伟人也每每以牛自喻。在十二生肖中,牛也是颇受画家喜爱的题材之一。
我国古代关于牛的艺术品数不胜数。远古的岩画中即可见其踪影,线条稚拙却透出刚劲之气。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龙山文化陶质牛头,刻画简练,却神气活现。唐代韩滉所作的《五牛图》可谓神作之笔,五头牛姿态各异,活力跃然纸上。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牛赋也是千古名篇。大诗人李白的“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高启的“牛上歌唱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佚名的“风吹草低见牛羊” 。还有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家”。
文章插图
告别了庚子鼠年,我们迈入了辛丑牛年。回溯历史,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居民就已饲养了水牛。商周时期,牛作为祭祀品用以祭神,在青铜礼器中有不少牛尊。至汉代,牛已成为辅助人们耕种的动物,许多汉画像石、画像砖都对牛耕现象有所表现。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出现了很多牛的身影,如“白牛”“野牛”“耕牛”“二牛抬杠”。唐宋时期,牛作为一种物象被画家群体描摹下来,展现出田园牧歌式的艺术风貌,牛的形象更加丰富起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以打开手卷的方式徐徐展开,五头形色不一、神态各异的牛展现于眼前,以中间正对观者的牛为界,两旁的四只牛或低头食草、或昂首前行、或回首相望,每头牛目光炯炯,构成了既独立又整体的五头图。宋元书画家赵孟頫评价该画:“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文章插图
韩滉的弟子戴嵩也擅画牛,对牛的观察细致入微,造就了其写生作品的魅力,后人谓之得“野性筋骨之妙”。《斗牛图》绘两头壮硕的牛相斗的场面,一牛掉头前逃,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耕作
南宋陈旉所著的《农书》中指出:“农者,天下之大本,衣食财用之所从出,非牛无以成其事”,由此可知牛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因此牧牛风俗盛行,以牛入画的传世作品也甚多,宋代、明代、清代都有类似的画作,但牛在一年四季或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有些不同。
文章插图
古人的农作活动遵循着自然法则。春耕时节,农夫挥锄劳作、放水灌田。田地里,老农赶着耕牛拉犁翻地;河岸另一面的柳树下,一老农正系草鞋带,一头牛卧地休息。春日下,农夫与牛配合得恰到好处。
到了近现代,牛依然是一个传统而常新的绘画题材。大家熟知的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等画家都有涉笔。徐悲鸿除以画马闻名之外,还善画水牛,《牛浴图》《村歌图》《牧牛图》等均为代表。这些作品沉淀着画家温暖静穆的儿时记忆,乡土气息馥郁绵长,天真童趣弥漫。将传统粗笔写意与西洋素描光影完美融合,水牛欢快鸣声宛在耳畔。水牛也是李可染钟爱并执着描绘的对象,从上世纪40年代初直至晚年,他一直在画。
- 美术生纸上写“关注我”,开始:还以为画草帽子,结尾:被马蜂蛰的路飞?
- 正月十六|来和哪吒一起燃烧童年、热血成长
- 花草今春新宠“彗星”藤本月季花,一起看看它的特点和养护要点
- “评剧女王”新凤霞报纸上“公开告白”意中人,事实证明是真爱
- 植树节,带着孩子一起玩吧!
- 要走我陪你一起走,妻子帮养原配孩子45年,与丈夫共赴九泉
- 当书和盲盒撞到一起,那就来开个新书盲盒吧,包你本本都带惊喜
- 探寻中医文化,和现代快报小记者一起学习如何“长身体”
- 她是美院女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在纸上画画,却被认为是在恶搞
- 有种植物叫“铁树”,它真的是和铁一样吗快来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