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的陪葬陵是个什么陵
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首先制作人的塑像来殉葬的人,难道他没有后人吗?孔子非常反对陪葬这一行为,哪怕是使用塑像而非真人。然而遗憾的是,殉葬这一风气在当时并没有因为孔子的声讨而烟消云散,而是数百年后才渐渐转为陪葬制,在陪葬制中,尤其是帝陵的陪葬,在数百年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帝陵陪葬制,起于秦朝,在两汉魏晋逐步发展,最终成熟于唐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这三百年,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葬俗和汉族的葬俗两种截然不同的丧葬文化渐渐融合,使得陪葬制产生了较大的演变,最终在唐朝走向成熟。
文章插图
原本,帝陵都是非常神秘的,我们现在也对帝陵的开发持保守态度,在不能保护好帝陵中的文物前,不做大规模开发,这也是当年贸然开发明帝陵得出的经验教训嘛。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小心谨慎的对唐帝陵的陪葬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和清理,包括陪葬献陵的李凤墓;陪葬昭陵的阿史那忠墓、尉迟敬德墓、越王李贞墓、张士贵墓、郑仁泰墓;陪葬乾陵的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20世纪80年代后,又陆续发掘了献陵的陪葬陵,房陵大长公主墓,昭陵的陪葬陵,长乐公主墓、新城公主墓、李承乾墓、安元寿墓、段简壁墓以及陪葬宫人墓。21世纪后,陪葬定陵的节愍太子墓;陪葬桥陵的惠庄太子墓、让皇帝李宪墓;陪葬泰陵的高力士墓也都先后开掘研究。本文的撰写正是得益于这些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成果,首先向一线的考古工作者们致敬。那么究竟帝陵的陪葬陵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一、陪葬制度的起源发展陪葬制度的起源,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久远,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的晚期,随着部落冲突的加剧,有很多人沦为奴隶,有奴隶,就有奴隶主,奴隶主们不仅占有着土地和工具,甚至还占有着人本身,也就是奴隶,在起源于原始宗教的丧葬观念视死如生的影响下。出现了人殉制度,也就是活人陪葬的习俗。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战国,人殉都不鲜见,不同之处在于,之前是为奴隶主殉葬,之后是为贵族殉葬。这种残酷的制度在春秋时期引起了众人的口诛笔伐,随后渐渐减少,转而兴起了用木俑和陶俑取代人殉随葬的行为。当然,还有人继续斗争,反对木俑和陶俑殉葬,就是开篇提到的孔老先生。【帝陵的陪葬陵是个什么陵】
文章插图
那么,在殉葬制衰落之后,取而代之的制度是什么呢?族葬制,从商周到春秋时期,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主要的政治制度。所以人们将有血缘关系的亲族按照父子、兄弟的辈分顺序埋葬在一起,这就是族葬制。随后进入皇权时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葬制。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特殊地位的皇族,就在帝陵这一套丧葬制度中突现出来,成为了陪葬墓的主体。等到西汉时期,开始将没有血缘关系、但功勋卓著的异姓大臣死后葬入皇帝陵区,作为统治阶级笼络功臣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手段。对皇帝而言,这使得宠臣、宠妃们不仅在生前能侍奉自己,而且死后在阴间世界也可以陪伴在自己的身旁,还能加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由野蛮走向文明,由“事死如事生”走向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可见,殉葬制度的发展,正是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文章插图
- 他被主席誉为“千古一人”,一战封神,其实他只是个文人!
- 《百家姓》里虽然没有写,但“神”的确是个姓氏,现在依旧有人姓!
- 名人稀奇古怪的死法,网友:明明是个悲伤的故事,可实在忍不住笑
- 重现万历皇帝陵墓发掘现场:棺椁内摆满银锭,图4无价珍品被丢弃
- 马永贞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 水浒传中唯一的大失误, 武松病逝于六合寺是个骗局? 真相令人落泪
- 李逵就是个惹祸精,连排名98位的焦挺都打不过,凭啥受到宋江喜爱
- 俗语“人到三十,做三事,人到四十,戒三事”啥意思?有道理吗?
- 实拍陪葬的金银珠宝和骸骨合为一体,难以分开,太珍贵了!
- 欧洲在位最久的国王,率领国家称霸西欧,喜欢中国,是个中国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