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不下雨,暑后剥树皮”,惊蛰为何盼下雨?老农早有说法
惊蛰是二十四岁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其特点是各地的雷雨天气多了起来,万物在雷声中逐步苏醒。其中的“蛰”就是昆虫、动物进入冬眠,到了惊蛰当天,随着雷声响起来,那些动物也会随之苏醒,气温也会迎来上涨,此时春天的气息迎面扑来。
01、惊蛰习俗
不管是雨水还是惊蛰,都和下雨有关,为了庄稼更好的生长,百姓们最希望惊蛰节气时有雷声响起来,一旦下起雨来就会让万物迎来发展中。
古代惊蛰也有“启蛰”之称,只是因汉景帝名字中有“启”,为了避嫌才改为了“惊”,那么这一节气有什么习俗呢?
文章插图
饮食讲究
民间惊蛰当天要为白虎祭祀,为了避免白虎伤人,百姓们会用上鸡蛋喂饱它,时间长了也就有了吃鸡蛋的讲究。而在陕西地区,这一天会吃上炒豆,大家会将黄豆放盐水里泡上一段时间,再放入锅里炒,此时会有噼啪声音,犹如虫子痛苦煎熬,寓意是让农作物远离虫害。
当然,“惊蛰吃梨”的说法最为普遍,也就是和害虫“远离”。当然,惊蛰来临后,气温普遍会长3-4℃,很多人都会口干舌燥甚至咳嗽,吃上梨子也有滋养效果。
文章插图
打小人
民间认为白虎容易招来“是非口舌”,且会在惊蛰这一天苏醒,四处寻找食物并危害百姓。因此这一天,百姓会祭拜纸糊的白虎,并将嘴巴抹上红色,放上猪肉,从而不让其害人,一家人都可平安顺利。
惊蛰时,因雷声大震,那些老鼠、昆虫、蛇等都会跑出来,大家会进行驱逐,例如拿着艾草或清香。不过到了后来,这一行为拟人化,并有了“打小人”、“去霉气”等说法,从而让自己接下来有更多好运和福气。
文章插图
【“惊蛰不下雨,暑后剥树皮”,惊蛰为何盼下雨?老农早有说法】祭雷神
雷神有九天之神的称呼,其地位比较高,例如“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也表示雷神是非常重要的神袛。古人将雷神幻想成一个鸟嘴人身的东西,且有着一张比较大的翅膀,一手拿着锤子,一手则是击鼓,从而发出雷鸣声,此时人们也会借机蒙鼓皮。
文章插图
02、惊蛰俗语
百姓们总会根据惊蛰的天气情况,从而判断接下来的年景如何,那么今年又如何呢?
“惊蛰不下雨,暑后剥树皮”
如果惊蛰当天没有雨水,也就表明庄稼产量不是太高,到了清明时就没有粮食食用。毕竟暑后正是秋粮生长的时候,且之前的粮食吃光了,大家只能依靠挖野菜、树皮生活。
惊蛰来临时已是春暖花开,按理说应该会有雷鸣声,毕竟天气暖和后 ,冷暖气流碰撞就会雷鸣,农民希望这一天听到雷鸣声,这样年景才会更好。
如果这一天没有雷雨,那就意味着地球水汽少,冬天比较暖和,但降水不多,大地干旱,热空气腾空,没有积雨云,自然是无法打雷下雨。
而冬季不冷,虫卵大概率会过冬,虫害的概率加大,冬小麦也会及早生长,因冬季没有积累足够营养,麦秸细,很容易出现倒伏现象,庄稼收成比较差,可能会绝收,百姓们只能啃树皮才行了。
文章插图
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如果在惊蛰当天刮起风,那就表明气温会迎来下滑,倒春寒的概率加大,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吹北风,就意味冷空气来袭。
惊蛰这天本该天气晴朗,就算刮风也是东南风,风比较柔软,不会将尘土吹起来。一旦尘土飞扬,那就是北风或西北风,降温情况比较多。惊蛰时万物已经复苏了,如果此时出现倒春寒,对农作物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 鸟语花香万物新,春天来了!|惊蛰 | a4769
- 【惊蛰】送你一片春暖花开
- 敬一丹:缺席《感动中国》15天后首次现身,为“惊蛰”献声录节目
- 常收集树皮、草木灰养花,省钱又高效,还能多点乐趣
-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 合肥迎惊蛰节气 杏花公园春和景明(组图)
- 惊蛰的习俗 到了惊蛰要吃这种食物
- 28首惊蛰诗词,惊醒最美春天
- 今日惊蛰!春日惊醒,万物惊喜!
- 今日惊蛰,万物生发,养生做对这三点精神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