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读水浒梁山除过招安别无选择,因为当时的宋江已经走上绝路!
宋江最终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他将所有的路都走绝了喜欢读《水浒传》的人,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遗憾。108将聚义之后的水泊梁山,可谓是兵精粮足、人才济济,又占据着险要地势。梁山一众最大的对头——赵宋朝廷,当时是:对内皇帝贪玩、朝纲不振、吏治腐败、军备松弛、民心不稳:对外还有宋江、方腊等一众农民武装虎视眈眈。按照很多人所作的势力对比研究结果,当时的梁山可以有很多选择:上上之策,继续发动民众、积蓄力量,最好能够与其他农民武装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然后等待一个适当机会,取赵宋朝廷而代之,这个过程虽然不能如摧枯拉朽般轻松,但胜算还是相当高的。中策,就是执行保守策略,“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既不招惹朝廷,也不侵犯其他豪强,在水泊梁山这一洼之地,保持高度的中立和自我隔离,虽然不能有多大出息,但至少可以让“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快活日子多延续一段时间,至少在宋江这代人手里,过滋润日子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文章插图
然而,宋江却选择了一个下下策,一个令宋江的兄弟寒心、令后世的读者遗憾万分的下下策。梁山泊聚义,108将齐备,排定了座次之后的“开山”宴会上,宋江终于试探性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且不说“招安”二字与水泊梁山一众心中的不平、愤懑、抗争等态度有如何巨大、强烈的心理冲突,即便是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这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下下策、有死无生的不归路。然而,宋江的兄弟可以寒心,但后世的读者却实在不值得为宋江遗憾。有人认为,宋江之所以处心积虑、迫不及待地走招安之路,与他的小吏出身密不可分。宋江曾经担任的公职押司,虽然在一个小县城显得有一定权势,这个岗位也赐予了他相当多的便利通过出卖公权勾结江湖人士、拉拢各色势力。但实打实地说,押司在宋代的官僚体系里是一个品级极低的岗位,他不过是一介小吏,连官都不是,他的顶头上司县令也至少是一个七品官。宋江也不是名门望族之后,更非科举出身,在那个极讲究门第、功名的时代,他潜藏内心的“封妻荫子”的梦想,就显得相当遥远和梦幻。于是,严酷的现实与升官发财梦想之间的强烈冲突,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挫败感。一旦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领,坐上了第一把交椅,获得了发言权,就再也无法压抑心中早已蠢蠢欲动的做官欲。
文章插图
如果从这个心理出发分析宋江,那么他之前没有离开公职之时的所有仗义疏财、豪气干云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在作秀,甚至是一种迂回策略,不过为了将来能够“咸鱼翻身”积蓄力量、捞取资本。包括他为坐上水泊梁山第一把交椅所做的种种努力和牺牲,都是围绕“招安”这个终极目标实施的。这样解释,是合理的,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如果将眼光或者聚焦点稍许离开一点,或者将视野放大一点,在宋江所处的周边环境里稍作浏览,就会发现招安之路或许并不是宋江心甘情愿的,至少不是宋江最渴望得到的结果。招安之路实则一个深陷绝境之后的无奈选择。一个普通人,他生存的余地其实是很大的。但对于一个有野心或者有梦想的人,唯有“江湖之远”和“庙堂之高”仅供选择。然而,身在朝廷、居庙堂之高,并非只有治国安邦;四海飘零,处江湖之远,也并非只是逍遥自在。官场险恶,江湖亦险恶。有人就有斗争,有人就有人性的善恶博弈。好在江湖与朝廷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叫做“忠义”。不过朝廷的“忠义”核心是忠君爱民、恪尽职守,重点在一个“理”,即道理、规则、制度;江湖的“忠义”核心是行侠仗义、扶危济困,重点在一个“气”,即豪气、义气、胆气。
- 好汉武松在水浒传中的三次流泪,哪一次最让人伤心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虽然是假的,但在他们家乡却有一件真人真事
- 错失三次拯救梁山好汉的机会 宋江究竟是忠诚义气还是腹黑自私
- 水浒好汉:独占三个唯一的梁山好汉,宋朝科技大佬
- 水浒中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李逵对他非常畏惧,排名争议至今
- 比水浒传中李师师还要牛的人,瞧一眼就要万两银子
- 梁山为何能打赢方腊?不是梁山有多强,你看方腊自己做了什么傻事
- 他是梁山108将里结局最好的人,谎称回乡探母,逍遥自在活到82岁
- 让梁山好汉折损大半的方腊,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局如何!
- 《水浒传》中,征讨完方腊的好汉结局很惨,六个没去的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