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平时怎么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这样
原创不易,请点个关注^^
作者:知更晓,未授权不得转载!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大家应该都懂学习文言文的苦,一篇《出师表》为难过多少求学道路上的芊芊学子。
再看看我国经典四大名著,乃至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古籍,基本上全部都是文言文。如果不是对文言文足够了解,哪怕(fan)优(zi)秀(dian)如我读起来也是磕磕盼盼,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文章插图
每每此时都忍不住佩服古人,毕竟日常如此沟通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理解能力。
不过,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正常的说话方式吗?人人见面打招呼出口都是“之乎者也”吗?非也~非也~如果古代一个正常人没事就讲文言文,是会被人笑话的。
古人平时都怎么说话的?
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灵魂人物孔乙己吗?小说《孔乙己》中,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文章插图
【古人平时怎么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这样】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时期,为什么会让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都不这么说话。古人说话,其实也是讲白话文。
这一点用历代皇帝的白话文圣旨举例子再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时期,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吓个半死不知所措,这时朱元璋一道圣旨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除了熟悉的首位固定格式,中间的内容实在熟悉又亲切,跟现代的语言一般无二。
文章插图
有了朱元璋这个先例,明朝后面的皇帝也都喜欢用白话文宣旨,比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有一道圣旨:
“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如果说明朝皇帝的圣旨已经足够通俗,那大西政权的建立者张献忠的圣旨,则是十足的接地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毛!钦哉。”(《明季南略》)
另一位明确喜欢用白话文的还有咱们的网红皇帝雍正,他在大臣的奏折中批注: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文章插图
年羹尧出征西北,上折子讲到西宁战事紧张,他已经有十一天脑袋没挨着枕头了。雍正在奏折中批复道:
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
这还不够,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率部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又在奏折中批复: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文章插图
除了朝代较近的明清皇帝,就连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也在他的作品中,暴露了他的白话文习惯:
文章插图
连皇帝和知名才子都说大白话,老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说的是白话,可为什么古籍中的语言都是文言文呢?
- 北方室内养三角梅不开花怎么办用上1勺子它,花叶轻松爆满盆!
- 白檀怎么养?做好几点,每年都开出火红火红的花
- 赘婿:楼舒婉是不是穿越者?种种迹象表明宁毅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 古人如何把“棺材”放在悬崖上专家探索多年无果,老农一语道破!
- “姜太公在此,诸神退让”到底是怎么来的?姜子牙到底是啥神?
- 明明是师徒,林冲为何与曹正交集很少,上山后也没怎么说过话?
- 数千年里那么多古人去世,可为何我们如今看到的古墓如此稀少!
- 俗语“笑贫不笑娼”,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古人忠告,早知早受益
- 古人如何说分手?看完之后才知,他们的逼格实在是太高了
- 一个古人看似悲剧,实际上是否极泰来,他真正的故事您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