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很少吃猪肉,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几乎天天吃呢!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说到吃肉的场景,最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就是《水浒传》了。在《景阳冈武松打虎》片段中,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放在武松面前。
为什么古代人很少吃猪肉,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几乎天天吃呢!
文章插图
《天龙八部》里,萧峰去吃饭,也是吩咐店小二“十斤白酒,两斤牛肉,一只肥鸡”。只要是古装武侠剧,镜头一转到吃饭的酒楼,肯定会出现类似场景:好汉大喊一声:"小二,二斤牛肉,一壶酒"。古人真的像影视剧那样很爱吃牛肉么?为什么很少见到说来“二斤猪肉”的呢?古人真的经常吃牛肉吗?事实上,古代吃牛肉并没有那么容易。在没有机械化的古代,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杀一头牛等于杀十个人的劳动能力。
为什么古代人很少吃猪肉,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几乎天天吃呢!
文章插图
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立下了规矩:“诸侯无故不杀牛”,诸侯都不让杀牛,一个老百姓更是不可能让杀牛的。在汉朝,杀牛是要偿命的;在唐朝,杀牛者判徒刑一年;在宋朝,无故杀牛者罚做三年苦役;在元朝,杀牛杖责一百。在这么高的刑律之下,小老百姓们是不会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去杀牛的。而影视剧中出现的吃牛肉场景,多半都是暴民或者江湖人士。这些江湖人士蔑视朝廷,所以不把朝廷法令放在眼里,吃牛肉才能彰显他们的反抗精神。
为什么古代人很少吃猪肉,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几乎天天吃呢!
文章插图
但是,上面提到了,古代牛肉是很稀缺的,你敢吃人家店家未必敢光明正大地卖,要吃的话也是要走“黑市”的。说白了,这样的场景是为了影视效果,说切几斤牛肉有气势,更有江湖味道,你要是换成切几斤猪头肉,明显就逊色多了。久而久之,牛肉就成了影视剧中江湖侠士们的标配。猪肉才是古人的最爱其实,猪肉才是古代人的最爱,尤其是在宋代。爱吃猪肉的代表人物,首推文学和美食界的双瑰宝——苏东坡。
为什么古代人很少吃猪肉,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几乎天天吃呢!
文章插图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黄河决口,他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百姓为了慰劳他给他送肉,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后来,东坡被贬谪黄州,还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了那首《食猪肉诗》中,诗中有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东坡先生爱肉爱得深沉,连猪肉做法都要写到炖肉歌里去。宋代对于猪肉的做法,已经有很多种,不止有东坡肉,著名的抗金英雄宗泽还发明以猪肉为食材的火腿。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宴请群臣,有烤全羊的菜肴,康熙自己用刀,在火盆上边烤边吃,馋得观众直流口水。
为什么古代人很少吃猪肉,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几乎天天吃呢!
文章插图
但满清皇室最钟意的肉也并不是羊肉,乾隆71岁那年仍然在除夕夜兴致勃勃地举办了御宴。所用的食材单如下: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而羊肉仅仅有20斤。想想满族人的故乡东北,满清皇帝爱吃猪肉的逻辑一下子通顺了。东北自古是苦寒之地,汉族人只敢在辽宁一带生活,因为往北就太冷了,且种不了庄稼。在众多牲口里,大概只有脂肪厚的猪猪,才能抗住东北的天气。东北菜里面的硬菜,几乎都是猪身上的:锅包肉、熘肉段、熘肝尖、烀猪爪子、大肘子、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酸菜大骨、血肠白肉、葱爆拆骨肉、尖椒护心肉、猪皮冻,猪头肉拍黄瓜……古代的猪是黑色的?猪肉不仅出现在清宫的日常饮食和宫廷饭局上,也出现在皇家祭祀里。清代皇室的祭祀是萨满教,仪式当中少不了的是煮神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