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活状态: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那时候,无数大师求学欧美,学贯中西,积极探索文化,矢志改变国家。
在这批学养深厚的名家队伍里,有一位先生尤为特别。
他的名字,叫钱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代宗师”、“史学四大家”之一钱穆先生的故事。
最好的生活状态: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文章插图
江苏无锡七房桥,这是一处小桥流水,文脉深厚的宝地。
1895年,一个男婴诞生在七房桥的钱家。
打小开始,父母亲就常给他讲起祖辈的故事。
在那个烽火连天,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钱镠横空出世,创建了吴越国。
扎根美景绝胜的苏杭,钱镠把自己的文韬武略也深深注入到广阔的土地里。
咿呀学语的孩提时代,这个诞生于钱家的男孩就开始用懵懂的双眼审视着浩瀚的五千年历史。
冥冥之中,他的一生似乎都将与中国历史结下不解之缘。
他的名字,叫钱穆。
近现代以来,吴越钱家的后人雄杰辈出,科学世界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钱并列,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钱钟书和钱穆这样的大师。
尽管生于清朝年间,但20世纪初的中国早已不是封闭的大一统王朝。
世界各国的思潮与文化,都在不断冲击着这片古老东方大陆的价值体系。
所以,少年时代钱穆所体会的,就是中国国学和西方思潮之间此起彼伏的碰撞,这也对他今后的学术研究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钱穆父亲因肺病去世。为了让儿子继续学业,母亲便独自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责。
1910年,钱穆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谁知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的火种就燃遍了全中国,钱穆的求学历程也戛然而止。
十八岁那年,钱穆前往秦家水渠三兼小学任教。工作之余,他依旧非常勤奋,不断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
在民国时期那帮大师里,钱穆的受教育经历绝对是最不起眼的。
不论是鲁迅、胡适,还是钱钟书、陈寅恪,他们个个都有留学欧美日本等地的经历,在当时最先进的国家接受最前沿的教育。
对于命运的颠簸,钱穆非但没有怨念,反而充满了现实感,让自己在风雨激荡的时代中执着前行。
为此,他感慨地说道:
就这样,钱穆一边教书,一边治学。
时光流转到1928年,命运的拐点也悄然出现。
最好的生活状态: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文章插图
最好的生活状态: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文章插图
当时,钱穆发表了《先秦诸子系年》的书稿,顿时令史学家顾颉刚拍案叫绝。
在顾颉刚看来,依钱穆之才,若局限于中学教师一职,未免太过可惜,于是诚邀他前往中山大学担任教授。
从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到万众敬仰的大学教授,钱穆本可以实现人生的华丽转型,却因为时任苏州中学校长的挽留而搁置了顾颉刚的邀请。
对此,顾颉刚立即提出了第二条方案:你可以不去中山大学当教授,但我要在燕京大学办个报纸,到时候一定得投稿支持。
1930年,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闪耀登场。
这一来,北方学术界彻底震惊了。他们没有想到,在中国最主流的学术圈层外,竟然有这等功力深厚的贤才。
1930年,钱穆受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1931年,钱穆前往北京大学教授历史。
当时的北大史学圈,有两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是恳切意长,带着一口无锡方言的钱穆;
另一个就是生动活泼,能以“杨贵妃进宫前是不是处女”来切题的陈寅恪。
无论学生个人的兴趣取向如何,他们都对两位老师的素养和功力赞不绝口。
在课堂上,钱穆不仅传递历史知识,还不断告诉学生:
不要追随这个时代,要认识这个时代。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抛弃中国的传统价值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