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马上安天下,马下著文章,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文章插图
王阳明的终身,证成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候万千、光耀千古。他终身三次证道,36岁时贵州龙场悟道“心即理”,48岁时南昌悟道“致良知”,55岁时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最终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完好体系。这一切皆是树立在他波涛壮阔的传奇人生根底上的。他的终身与国度、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文章插图
一、少年雄心,立下报国之志
公元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官宦之家。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曾为经筵讲官,向皇帝解说经义,后又历任礼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王阳明从小聪明十分,父亲对他的请求很高,希望他能子承父业,继续走一条科考入仕之路。但少时的王阳明,学习之余,曾沉溺于骑射、神仙和下棋之习。父亲投棋于河中,王阳明深受震动,当即写下一首诗以示悔悟:
象棋整天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突然惊起卧龙愁。——《哭象棋诗》
国家的内忧外患,朝廷的腐败无能,使王阳明立志要学好兵法,以图时机一到,出征作战,报效国家。
文章插图
二、龙场顿悟,圣人之道
1508年春天,37岁的王阳明终于抵达尚未开化的贵州龙场,目之所及“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王阳明和三个随从,因水土不服、生活条件艰辛,全部病倒。王阳明亲身劈柴、挑水、煮饭,照顾病情更重的随从,还努力调动生活氛围和心情,带给他们肉体的支撑和安慰。
这样度过一段顺应期后,粮食快要吃完了,王阳明就“刀耕火种”烧山开拓了一片荒地,本人耕种粮食。他还教当地人打土坯、用木头盖房子,教化引导民众,遭到百姓爱戴。在这种艰辛的环境中,功名富贵都变得非常虚幻缥缈,一切荣辱得失似乎也都没有了意义,为什么要活着和如何活下去成了独一需求考虑的命题。
在此期间王阳明写下《瘗旅文》,总结“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据《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认识到,以往到事物中去求理的办法和途径是错的,理不在心的外面。圣人之道,理原本就具足于人心。
文章插图
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本是一介书生,是大明的乱世给了他发挥才气的时机,但由于朝廷的糜烂与争斗,王阳明终身都无法进入朝堂的最高层,只能辗转各地,讨逆安民。
这是王阳明的不幸,也是王阳明的大幸,正是由于这些坎坷的遭遇和灾难,王阳明才有了“龙场悟道”,才有了“心学”成就,才锤炼成了擅长诡道的军事大家。
王阳明能文能武,上马安天下,下马著文章,被誉为“内圣外王”。他出师必捷,战无不胜,是由于他在作战中,盲目和不盲目地运用了他的某些“心学”思想,比方到达大道无形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就是让你的心先安定下来,不被一个一个的妄念所控制,然后捕捉事物的实质,抓住恰当的机遇精确行动。即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
文章插图
为对心学的运用自若,致使出神入化,王阳明作战时,从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声东击西,你南我北,虚真假实,不论对方收兵几,他都所向无敌,凯旋而归。
- “天下第一手”孙禄堂:到底有多厉害?70岁吊打5名日本高手
- 在水浒里挑5位好汉穿越到三国打天下,你会选择谁武松宋江落选
- 「馆窥天下」第62期 台湾海洋科技博物馆:工业遗产与海洋科学的邂逅
- 武当山上的“世外高人”平时在道观修行,天下大乱时他们才出山
- 王阳明的忠告拉开人与人距离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这两个字!
- 王阳明男人欲想成大器,没钱没人脉不可怕,只需修炼这4字真言
- 就凭这一点,王羲之就把字写活了!
- 王阳明的人生践言年轻人想要成功,做到这2点,早晚成大器
- 我国最大的碑材,号称“天下第一碑”,却是古时明朝的烂尾工程
- 鲁迅最经典的一句话,仅24个字,却得罪天下所有女人,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