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妻离世,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床边33年,晚年心愿早点去陪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江城子》苏轼在很多人眼里,总是觉得“自古文人多风流”,但这句话放在巴金先生身上,却并不适用,他和妻子萧珊,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甚至在妻子病逝后,他做出了拒绝下葬,将她的骨灰放在自己枕边的惊人举动。
 发妻离世,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床边33年,晚年心愿早点去陪她
文章插图
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上,人死后总得入土为安,但面对一拨又一拨来劝自己的人,巴金先生统统拒绝,他紧紧抱着骨灰坛,大声说道:她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众人闻言,默默离开,巴金先生从此一个人,守着妻子的骨灰33年,直到离开人世。
 发妻离世,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床边33年,晚年心愿早点去陪她
文章插图
1904年11月25日,一个男婴在四川成都一官僚地主家庭呱呱坠地,父亲为他取名为李尧棠,优越的家境,让李尧棠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10岁那年,母亲便离他而去,3年后,父亲去世,6年后祖父去世,对李尧棠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幸,李尧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无论如何,他都要继续读书,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1920年,巴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在这里,李尧棠接触到了西方文学以及先进的社会科学知识,热爱文学的他还加入了《半月》杂志工作。
 发妻离世,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床边33年,晚年心愿早点去陪她
文章插图
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李尧棠的思想受到了巨大影响,他开始接受科学民主的进步思想,并积极参与各种进步社会活动,1921年,他在《半月》上发表了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李尧棠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927年,李尧棠前往法国留学,进一步开阔视野,并在这里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其中描写了革命党人杜大心反抗军阀的斗争及其命运,引起文坛关注,这也是李尧棠第一次用“巴金”这个笔名。1928年12月,巴金学成归来,并在此后的日子里接连发表译作《骷髅的跳舞》、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等优秀作品。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它们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发妻离世,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床边33年,晚年心愿早点去陪她
文章插图
在收获事业的同时,巴金还迎来了美好的爱情——1936年的某天,一位爱国女学生萧珊给巴金寄来一封信,在信中,她不断感谢巴金,因为他的作品,犹如一盏航灯照耀了她迷惘的世界,她也迫切地希望巴金可以给她一些人生方向的指点。其实如此内容的信件,巴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封,他也不可能每一封都回,但缘分,有时候就是那么奇妙,巴金恰好回复了她的信,后来,他们竟然陆陆续续通信了半年,巴金对这位年轻的女学生,也产生了好感,由于二者有着14岁的年龄差,所以巴金总是叫她“我的小友”。
 发妻离世,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床边33年,晚年心愿早点去陪她
文章插图
后来,萧珊终于没忍住,她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接着,她鼓起勇气,在信中附上了自己的照片,看到照片里这个年轻、稚气,带着淡淡微笑的姑娘,巴金的内心突然微微震动,于是他按照信中约定的时间,赶到了那家饭店。
 发妻离世,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床边33年,晚年心愿早点去陪她
文章插图
不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穿着校服的女生缓缓走来,她一眼就看到了巴金,接着大大方方地说道:“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这一年,萧珊18岁,巴金32岁。而向来不善言语的巴金,也因为这句话轻松了许多,他笑着回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就这样,两人愉快地聊了一个下午,也正是因为这次见面,开启了两人一生的缘分。谈过恋爱的朋友都知道,两个人刚在一起时,真是恨不得每分每秒都待在一起,巴金和萧珊也不例外,然而战争的到来,却打破了他们的幸福生活——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州,巴金赶紧带着萧珊逃离此处,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萧珊又要回西南联大上课,而巴金也得继续创作,就这样,两人暂时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