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

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
变法“三杰”中(以王安石的视角,这三个人都是人杰),王安石最赏识的当属吕惠卿。
吕惠卿,福建泉州人,在真州(今江苏仪征)推官任期结束后返京待命时,正好有机会受到王安石接见,一聊起来,二人大感相见恨晚,恰好,吕惠卿的字为吉甫,王安石的字为介甫,恨不得义结……金兰,不对,年龄差距有点大,只好义结父子了。
二人的蜜月期果然也如父子一般,事无巨细,王安石都要问问吕惠卿的意见,所有奏章也全权交由吕惠卿主笔。
吕惠卿当时与苏辙是在同一个部门的同一个职务——三司条例司检详官,而上文讲到,苏辙在改革理论上与王安石大相径庭,所以也就与吕有诸多不合与争议,这也为后来苏辙坎坷的仕途埋下了伏笔。
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此时的王安石已经得到了神宗皇帝的高度信任,任何弹劾对他都已经无可奈何。
北宋著名的谏官吕诲曾弹劾王安石,理由是“这个人太偏执,轻信小人言论,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如果皇上让这种人掌权,会误了国事。”
(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将败国事。)
然而,神宗看后啥也没说,直接把奏章打回。
吕诲一气之下请求外放,去了河南邓州。
吕诲只是弹劾王安石的众多京官中比较激烈的一位,当时大量因为弹劾王安石受挫的官员,或是看不惯王安石做派的大臣,都因不愿与王同朝共事,请求外放。
这些大臣中包括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还有几位当朝御史刘述、刘琦、钱顗等人……
熙宁二年(1069)七月,王安石的变法以均输法启动。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通过这项法令,朝廷不再固定向各地征收粮食,而是在灾荒地区征收钱币,然后用钱币到丰收地区购买相对应的粮食物资。如果几个地区同时丰收,本着就近原则,到相对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物资。
这项改革制度的动机和设想都是非常理想化的,但王安石作为一项制度的设计者,却没有考虑到各地在执行中的折扣。
于是,在地方均输买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官营买卖的不法现象。
苏轼很快就发现了这项变法的弊端,给皇帝上奏折时指出:
这项制度看上去会给国库带来更多收益,但实际上,由于官府买粮的行为本身是在与民营商人争夺市场,从而导致商人的收入减少。商人收入减少后,朝廷的税收也就相应减少,此消彼长,已经属于无用之功,再加上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一定有贪官污吏在买卖中获利的情况,不但国库没有增加进项,反而让官场风气败坏。
诤苏07 义父子沆瀣朋比 诤苏轼火眼金睛
文章插图
事后复盘,其他官员对于新法的指责,大都停留在对新法决策者即王安石本人的层面,而苏轼,应该是当时第一批、甚至是第一个站出来直陈新法弊端的官员。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