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新视野( 四 )
文章图片
逨鼎有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 , 2003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 。 其中四十二年逨鼎共两件 , 纹饰、铭文相同 , 只是大小有别 。 四十三年逨鼎共十件 , 该组器形、纹饰、铭文全同 , 大小相次 。 因第九、第十号两件器形较小 , 不能通篇记铸 , 而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 分铸于两件器物内壁 , 其余八件鼎每鼎铸一篇铭文 。 铭文中年、月、干支、月相俱全 , 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资料 。 (郭飞/整理)
第一 , 宣王元年是否需要下调 。 下调一年似乎可以解决逨鼎历日不合谱的问题 , 但实际相合的只是月相二分说 。 若下调两年 , 其历日一在五月七日 , 一在六月十五日 , 可合于月相四分说 。 月相四分说经得起纯历理检验 , (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 , 第225—228页)月相二分说却存在种种矛盾 。 比如宣世晋侯苏钟 , 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同出一铭 , 设若既望、既死霸都表示下半月 , 何需两种月相名词并用?既生霸指前半月既已包括朔日 , 何需再用初吉?铭文重在记事 , 并非文人雅士抒情写意的美文 , 并不存在月相词语交错使用的修辞问题 。 这是月相二分说不好解释的 。 至于说初吉属于另一记时系统 , 或以九天作为循环周期 , 也违背王国维早就提示过的“一器之中不容用两种记日法”的逻辑规则 。 虽然宣王元年的时间定位可以再做研究 , 但以逨鼎历日作为上调或下移的决定性因素似不可取 。
【杜勇: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新视野】第二 , 共和时期是否可以并入厉宣纪年 。 如所周知 , 周厉王是在国人大举暴动的情况下被赶跑的 。 无论贵族还是平民 , 无不切齿痛恨厉王的虐政 , 何以还要继续用其纪年?厉王既已外逃 , 又怎么可能像逨鼎铭文中的“王”那样置身王庭、册命大臣、颁行赏赐?厉王流彘后 , 太子静的性命倒是被召公保住了 , 但一时匿不敢出 , 用以纪年的宣王名分又从何而来?这些情况表明 , 共和必是一个独立的纪年单元 , 将其并入厉王或宣王时期都是不合适的 。
第三 , 厉王是否在位37年 。 陈梦家曾利用《史记》卫、齐、陈《世家》有关年代资料 , 提出厉王统治在14—18年之间 , 影响甚巨 。 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不自厉王始 , 并非太史公对厉王在位37年不敢自信 , 而是缘于诸侯国年代资料的欠缺 , 无法整齐入表 , 只好选择共和元年作为起点 。 即使如此 , 共和元年以后的诸侯年代也是一片混乱 , 不能与王年准确对应 。 如“犬戎杀幽王”一事 , 《鲁世家》说在孝公二十五年 , 《十二诸侯年表》却记在孝公三十六年 , 相差不是一年两年 , 而是11年 。 《周本纪》记千亩之战在宣王三十九年 , 《十二诸侯年表》却记在晋穆侯十年(即宣王二十六年) , 同一战役的时间竟然相差13年 。 (杜勇:《千亩之战析疑》 , 《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5期)《十二诸侯年表》以王年为纲 , 诸侯纪年为目 , 以纲统目 , 主次分明 。 若谓诸侯纪年的准确性高于王年 , 恐怕正好把事情弄反了 。 改订史有明文的厉王在位年代 , 似宜谨慎从事 。
科学无止境 。 觉公簋、?簋、逨鼎等纪年铜器的发现 , 对于工程《历谱》的修订与调整 , 更准确地拟定西周王年 , 具有重要的坐标意义 。 但工程《历谱》修订工作牵涉面广 , 难度甚大 , 尚须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等众多学科密切配合 , 疑义相析 , 探赜索隐 , 才能多几分真相 , 少一些失误 , 真正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西周年代方案来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西周史》”(17ZDA1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 咸宁市博物馆|曾出土西周铜甬钟,咸宁确认两处商周时期遗址
- 元青花|西周 和田玉籽料 神人 龙纹珮
- 枣庄|百越考古重要突破!浙江衢州发现的西周墓葬群或为“姑蔑王陵”
- 房山|北京房山已签约50个“两区”建设重点项目 西周燕都遗址文旅资源引关注
- 西周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青史斑斑 | 九鼎
- 青铜器|西周青铜酒器鲁侯尊
- 纹饰|西周大克鼎
- 西周青铜酒器鲁侯尊|“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青铜器
- 汉代|云游四方|走进千年古都,看西周早期青铜器、汉代玉仙人奔马
- 西周|身为九大镇国之宝,利簋最有价值的,是那4行33字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