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大事要略】(之十八) 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创新 (下)】#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
李杲的另一个弟子是河北省赵县的王好古(1200?-约1264),字海藏,早年曾经跟随张元素学习,所以也可以说是李杲的师弟,但是,后来又跟随李杲学习医学,也写了很多医学著作。如《阴证略例》《此事难知》《海藏本草》等。把张元素开创的易水学派,拓展成为学术内涵更加丰富的医学流派。
明朝薛己、赵献可、张景岳、李仲梓等,都学习张元素、李东垣内伤温补的观点,阐发内科杂病的补肾学说,也深受易水学派学术主张的影响,被后人一起归为“温补派”。他们这几个后来者都是江南人,北方的医学思想中心地位,在元朝末年开始,直到有明一代,就转移到了江南。
四、集成创新的丹溪学派
元朝的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义乌市)赤岸人。三十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五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学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时,朱丹溪已经三十六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四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文章插图
朱丹溪画像
延祐元年(1314)八月,恢复科举制度。朱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科举失败并没有让朱丹溪灰心,他认为,要让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朱丹溪学医。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四十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过了两年,朱丹溪四十二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四十五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中医老师的人。有人告诉他,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罗知悌(1243-1327),字子敬(一说字敬夫),号太无,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学侍宋理宗(1225-1264年在位)。罗知悌对朱丹溪的到来,一开始拒不接纳,因为他年事已高,而朱丹溪当时已经声名在外。但朱丹溪求师之意坚决,几日几夜等候在罗知悌的门外。这种求学若渴、坚忍不拔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已经八十多岁的罗太无。罗太无就把他请进屋里,仔细攀谈起来,把自己所知道的医学知识,倾囊相授。其中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这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朱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
朱丹溪著书的态度十分严谨,至六十七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不久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今仅存前三部书。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金元医学争鸣,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进步,尤其是对于内科杂病、内伤虚损病证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丰富祖国医学的宝库,开辟了道路。《四库全书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是极高的评价,也是极其中肯的评价。值得我们重视,找出规律,创新中医,发展中医。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中国艺术|新文化地标展现中华瑰宝魅力
- 俞军|俞见|咏春
- 营养均衡|冬瓜丸子汤
- 刘毅:塑造上海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IP”|M50弄堂计划 | 艺术
- 新德里|印度新德里壁画艺术丰富民众生活
- 蒜片|西芹炒白干
- 培根|海鲜意大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