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AI,为什么格灵深瞳“不被待见”( 二 )


从整体报表上看 , 目前国内的AI行业公司并未能实现规模性盈利 , 格灵深瞳2018-2020年的归母净利润也呈现亏损状态 。
同样是AI,为什么格灵深瞳“不被待见”
文章图片
另一方面 , 格灵深瞳主营业务占比过大 , 倘若营收不及预期 , 将会拉低整体营收额 。
根据招股书显示 , 城市管理和智慧金融领域的销售收入合计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1.9%、86.3%、83.0%、95.3% , 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
事实上 , 格灵深瞳主要营收项目城市管理和智慧金融领域的实际营收金额并不高 。
2018年-2020年 , 城市管理营收金额分别为3966.23万元、3669.39万元、12495.96万元;智慧金融领域为808.81万元、2473.76万元、7650.71万元 。
同样是AI,为什么格灵深瞳“不被待见”
文章图片
此外 , 在AI赛道不断迎来融资的关键时刻 , 加大其他业务的研发来提升营收额 , 似乎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
有数据显示 , 在2015人工智能元年 , 投资总额达到了450.7亿元 , 同比增长306% , 并在2016年和2017年持续增加频次 。
招股说明书显示 , 格灵深瞳此次募资主要资金的用途在算法和创新应用的升级 , 同时加大营销服务体系的升级 。
体育健康、轨交运维作为格灵深瞳重点布局的两大创新领域 , 也是本次募集资金重点投入的研发项目 。
那么 , 格灵深瞳在本次IPO上市募资10亿后 , 能否实现破局?
同样是AI,为什么格灵深瞳“不被待见”
文章图片
三、主攻安防真的是最终解吗?
AI企业是AI技术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推动群体之一 , 国内AI企业主要分为三类:互联网巨头、传统软硬件厂商、AI独角兽企业 。
其中 , 安防龙头海康威视就是硬件厂商之一 。
可以说 , 在龙头已然形成的安防领域 , 格灵深瞳主攻安防领域这条路并不算好走 , 竞争异常激烈 。
同样是AI,为什么格灵深瞳“不被待见”
文章图片
A股安防龙头属海康威视 , 2020年营收规模为635亿 , 是格灵深瞳的几百倍 , 市值为4113亿 , 从体量上来看 , 超过格灵深瞳几十倍不止 。
另外 , 传统软硬件厂商行业耕耘时间已久 , 有着稳固的客户关系和渠道 , 通过硬件开发、软件开源的合作形式 , 提供软硬件定制服务 ,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
或许这些都在格灵深瞳早已了解 , 于是面对巨头 , 格灵深瞳曾坦然自己不是一家硬件公司 。 在发展方向上 , 只要市场上别的厂商能做的硬件 , 格灵深瞳就尽量不做 。
同样是AI,为什么格灵深瞳“不被待见”
文章图片
也同样以海康能做的硬件 , 格灵深瞳绝不做为原则 。 简单的来说 , 相对于市场上的厂商 , 格灵深瞳更想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
不过 , 站在格灵深瞳的角度上看 , 错位竞争就一定可行吗?
目前 , 格灵深瞳有五大专利技术 , 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与数据生产技术、3D立体视觉技术、自动化交通场景感知与事件识别技术、大规模跨镜追踪技术和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 。
技术布局几乎都是涉及安防领域 , 主要集中于摄像机、视频分析、车辆识别等技术领域 。
其中3D立体视觉技术在全国中小学推广规划 , 但目前格灵深瞳这这一领域并未产生实质性的盈利能力 。
而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与数据生产技术领域 , 数据通过摄像头采集后 , 通过算法进行一系列处理 , 选出了有用的部分数据(一些重要片段或者图片) , 极大程度降低了交警或公安在搜寻肇事逃逸以及犯罪嫌疑人逃跑路线中所需要的巨额工作量 。
同样是AI,为什么格灵深瞳“不被待见”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在未来也可以应用在自动驾驶的道路路况采集中 , 整体来说 , 该技术的商业化场景的想象空间是十分巨大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 这对算法识别的准确率要求较高 , 同时在目前相对较少的研发人员基数上 , 在提升准确率上 , 格灵深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双重投入 。
综上 , 从长期来看 , 错位竞争或许对于格灵深瞳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但在发展前期 , 格灵深瞳需要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
但好在格灵深瞳的量级并不算大 , 一来在挑战面前也相对的更好把握 。
同样是AI,为什么格灵深瞳“不被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