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功能 人脸识别功能( 二 )



人脸识别技术最早应用于美国情报机构使用的智能系统中 , 并且高度保密 。

1960年 , 被称为人脸识别之父的伍迪·布莱索(Woody bledsoe)一直在深入研究机器人脸识别的相关技术 , 并得到了美国最隐秘的组织中情局(CIA)的资助 。
1963年 , 中情局下属的金-赫尔利公司与伍迪·布莱索合作研究人脸识别技术 。
伍迪·布莱索(Woody bledsoe)有情报机构背景 , 不得不隐 脸识别技术 。直到40年后 , 中情局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 , 大家才知道布莱索是之一个研究人脸识别技术的科学家 。

1965年底 , bledsoe终于在一台名为RAND的平板电脑上首次实现了机器人脸识别功能 。
有趣的是 , 当时bledsoe使用的编程技术是模拟计算核爆的数据 。由于对计算机的痴迷 , 布莱索开始沉迷于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人类来识别事物 。后来他和同事Ibn Browning研究出了一种叫N元组的算法 , 这应该是机器识别领域最早的雏形 。
简单来说 , N元组算法就是教会计算机自动识别无标签字符的过程 。
这个过程需要先设计一个印刷字符 , 然后根据是否包含字符的一部分给每个单元格分配一个二进制数:空单元格为0 , 填充单元格为1 。然后将单元随机分组为有序对 , 比如坐标集(理论上分组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单元 , 所以称为N元组) 。

当计算机遇到一个新字符时 , 它只是将该字符的网格与数据库中的其他字符进行比较 , 直到找到最接近的匹配 。
基于这一理论 , 计算机可以识别同一字符的许多变体 。更何况这个过程可以用任何图案 , 不仅仅是字符 。
当时 , bledsoe的梦想是制造一个可以识别一切的机器人 。

1967年 , bledsoe离开了当时的公司 , 他的同事Peter Hart延续了bledsoe的理论 , 领导了斯坦福研究所的计算机视觉技术 。这项技术被CIA称为“快速筛选照片和人像数据库” , 据说这项技术可以将计算机搜索人脸的时间缩短100倍 。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 , 伍迪·布莱索(Woody bledsoe)在自动推理领域获得了无数奖项 , 直到他成为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主席 , 但他在人脸识别领域的巨大贡献却长期得不到认可 。
布莱索于1995年10月4日去世 。
亚历克斯·彭特兰
1991年 , 人脸特征算法(Eigen face)被应用于人脸识别领域 , 这是计算机之一次自动检测人脸 。这项技术由霍普金斯大学的奇洛维奇提出 , 后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亚历克斯·彭特兰发扬光大 。
2012年 , 邦特兰被《福布斯》评为“全球七大最强数据科学家之一” 。
03
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史上 , 2D和3D人脸识别技术共同发展 , 细分场景 , 各有千秋 。

目前的2D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达到0.1~0.2%的错误接受率 , 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光线、墨镜、角度、表情等)可能会降低 。).
为了克服2D数据的局限性和漏洞 , 科学家们想了许多办法来弥补这些缺点 。主要思想是首先确认用户是一个真实的人 , 而不是照片或视频 , 然后通过使用现有的2D数据和算法进一步识别人脸 。
随着识别技术的发展 , 2D人脸识别因其研发时间长、2D人脸数据库发达、数据采集方便等优势 , 已经成为人脸识别的主流技术 。它的成熟度足以支撑日常的商业应用 , 比如安防、海关系统中的照片比对、门禁等等 。尤其是加入深度学习后 , 人脸识别的准确率提高到肉眼级别 , 在金融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

而3D人脸识别 是基于人脸的3D模型 , 具有立体空的信息 , 可以有效解决投影过程中遮挡、角度旋转等识别难点 。同时 , 极其相似人脸的2D信息在3D立体空中会有很大差异 , 因此3D技术在双胞胎识别的准确率上明显领先于2D技术 。
三维人脸识别可以获取更丰富的人脸三维信息 , 得到更准确的识别结果 , 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 。适用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 比如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刷脸支付” 。
04
2014年是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革命性一年:深度学习理论应用于人脸识别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