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富有创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近代文学史( 二 )


这部文学史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它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 ,更加关注西方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变异以及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发展 。在之一章中,鲁迅探讨了鲁迅小说在国外的渊源、传统的继承和现实社会的制约 。同时,在张天翼、柔石、萧红、胡风(七月派)等人的章节中,阐明了鲁迅的现代文学史传统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可以追溯到鲁迅的《社戏》和《朝花夕拾》,但当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孙犁将诗化小说推向极致时,却表现出对鲁迅传统的背离 。这部文学史除了关注现代文学发展的主流,还梳理了以吴宓、梁实秋、钱钟书等人为代表的清华非主流文学传统 。与强调中国独特性的现代文学主流不同,它们致力于表达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 。这部文学史虽然没有给张爱玲很高的文学地位,但仔细分析了她在小说中的文体创新——用传统技巧表达现代意识,以及张天翼对她的影响 。这部文学史也对旧体诗、旧体小说、旧体戏曲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虽然鸳鸯蝴蝶派等旧体小说目前已被纳入一些现代文学史的写作,但现代文学史大多忽略了比鸳鸯蝴蝶派小说影响更大的旧体诗词戏曲 。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忽视一些不保守的重要作家如鲁迅、郁达夫、老舍、钱钟书等人的旧体诗在抒情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 之一次以诗人的身份被写进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京剧在国外的巨大成功甚至反过来影响了新剧,田汉话剧《回春之歌》的演唱就验证了这一点 。对于鸳鸯蝴蝶派小说,这部文学史也从与新文学分合的角度梳理其演变 。虽然对旧体文学着墨不多,但文学史的发展演变往往是在新旧文学对立融合的动态结构中进行的,这就是这部文学史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
其实这部文学史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对几乎每一个现代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思潮都有独到的见解 。章太炎、周兄弟、苏、等的革命文学反思 。,以“弘扬国粹,恢复旧物”为特征,作者认为在他们古雅的文言包装下,表现出超越改良派的现代性 。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性质的分析也是新颖而独特的,即五四激烈反传统的深层动因和内在动力来自于传统,传统诗歌和小说在现代文体转换中的错位也使其成败在此一举 。这种创新意识也渗透在每一个讨论的作家身上 。比如指出了戊戌变法新体诗中“新”与审美的巨大矛盾 。比如谭嗣同的新体诗,往往很枯燥,但他写出优美的诗来,又回到了传统的意趣 。通过对《阿q正传》命名的深层文化解读,作者认为夏志清说鲁迅是在故弄玄虚,因为他找不到进入伟大作品的途径 。这部文学史也发现了茅盾理论主张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多重矛盾 。研究发现,以往的文学史对张天翼的评价并不高,原因在于对其代表作的选择不当——他的真正意义上的中篇小说(如《好女人》)在文学史中被长期忽视 。发现端木蕻良的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代寻根文学的先驱,姚最有价值的小说不是《李自成》而是《长夜》 。这部文学史是从世界文学的角度重新评价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新尝试 。但是,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 。这部文学史把在五个文学领域都达到顶级水平的鲁迅认定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但在描述文学史方面,鲁迅的意见仅供参考 。作者不仅没有按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观点将《老残游记》和《聂海华》视为“谴责小说”,而且还发现了曾被鲁迅否定的杨振声的小说 。同时,笔者还发现,被鲁迅所歌颂的台静农在台省并没有继承鲁迅的传统,而与鲁迅反目的高长虹更多地继承了鲁迅的传统 。另外,在分析左翼文坛与鲁迅的严重分歧时,周扬的评价并不高,但在讲述歌剧《白毛女》时,作者如实强调了周扬的作用,这甚至超过了现在集体项目的主编 。
不难看出,这部文学史的特点是融合了创新性和客观性,以史家独特的眼光梳理文学史的发展 。客观性表现在用事实纠正偏差,引用大量作品,附有原著及其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本适合一般高校的教材 。但是,以事实为准绳,纠正习以为常的谬误,才是创新的源泉 。这部文学史的很多章节只要稍加整理就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这本身已经说明它是一部具有学术深度的文学史著作,是作者30多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