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经验 结节红斑( 二 )


虽然红肿频繁引起心烦热,但不化脓(有的抓伤出血),所以不是阳气过盛、血热引起的疮,而是风湿引起的病 。故用归芍牧之汤治疗,去麻黄辛散,重用浮萍去湿热达表瘀,加用疏肝熄风活血化瘀之品 。
药方:桂枝9克,炒白芍9克,生白术9克,牡丹皮粉9克,全当归9克,肥知母9克,炒杏仁9克,土茯苓12克,浮萍12克,生姜9克,肥枣4枚 。
桂枝疏肝解郁;生白术和调理脾胃;炒牡丹皮、牡丹皮粉,活血化瘀,润肝熄风;土茯苓强筋壮骨,利尿解毒;浮萍能通经解表,活血化瘀;肥知母、炒杏仁、清肺润肺;鲜姜和胃不利,发汗解表;胖枣补脾生血 。
加减:血瘀较重者,加丹参15g,延胡索6-9g,祛瘀止痛;发热头晕者,加黄芩炭6-9g清火;搔抓引起的瘙痒、出血,加入威灵仙3-6克,祛风止痒;
下寒患者,加川乌片6-9g,温肾化瘀;关节肿痛,加青风藤3-6g,疏通关节,祛风止痛;表里不稳、多汗者加生黄芪15-30克,固表止汗 。
外洗法:取嫩桑枝250g,鲜槐枝500g,用威尔煎剂外洗,加热再洗,每日3次,洗后用纱布包裹患处避风,治疗踝部红斑是最快的 。
——石宇光、单书健 。当代名医痹证临床精华专辑[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74 。

04
精选病历
一、高慧媛医案——麻黄汤治疗结节性红斑
何某,女,38岁,某医院医生,1991年8月6日就诊 。
症状为散在略隆起皮肤各处的结节性红斑,呈葡萄状,大小不一,对称发生,四肢多于躯干,瘙痒,舌淡,苔白,脉细 。病程已2个多月,某医院诊断为“结节性红斑” 。
我吃了近3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扑尔敏等西药,20多剂清热凉血利湿的中药都没有效果 。
经人推荐后,在师范大学寻求治疗 。总结一下,辨证就是寒湿凝滞肌肤 。治疗宜辛温清,散寒开凝,用麻黄汤加减 。
处方:麻黄5g、杏仁10g、桂枝6g、炙甘草5g、忍冬藤10g、连翘10g、赤芍10g、栀子10g、白鲜皮10g、滑石15g、蒲黄炭10g 。
3剂后,红斑变暗,发痒 。7剂后,大部分红斑消退 。18剂后疾病痊愈,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
备注: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免疫生物反应性炎症综合征,累及皮下组织和真皮的小血管,病因复杂 。
中医属于“肌出血”的范畴 。中医认为麻黄汤在“米家”是禁用的,所以一般医生不敢用 。高大师尊古不拘泥于古,应用麻黄汤治疗古,取得奇效 。
——游山 。百年中国中医临床医师丛书高慧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03 。
二、建国桂枝汤加四物汤治疗结节性红斑医案
程某,女,23岁,2002年8月30日初诊 。
主诉:结节性红斑10余年,疼痛加重1个多月 。
现病史:患者反映,10年前生活在寒冷潮湿的地方,下肢伸展面出现红斑,逐渐累及上肢和腰背部,反复发作 。先后到重庆多家医院就诊,确诊为结节性红斑 。长期门诊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用药不详) 。因此,我今天来看病 。
症状表现为:患者双下肢小腿延长面(尤其是踝关节周围小腿后侧下端)出现4-5个疖子样红肿、硬块,呈梅花状,按压时疼痛,按压时消退,遇温缓解,遇冷加重 。
后腿下部可见环状瘀斑,是之前红斑的后遗症 。上肢及腰背部偶尔可见少量红斑,冬季较重,夏季较轻 。病情的加重与月经周期有关 。
乏力,体虚,感冒,烦躁,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经期腹部冷痛少,温经痛减,经色暗,有肿块,大便正常 。
舌质暗红,苔根厚腻,脉细而数 。BPM 120/80毫米汞柱.
诊断:瓜藤纠结 。属于寒湿痰瘀阻滞经络 。
宜治风湿,补肝肾,化瘀通络,排毒 。
处方:独活15克、桑寄生30克、阿莎丽3克、川芎30克、当归尾15克、炒杜仲30克、熟地黄20克、牛膝15克、炒山药30克、白芍30克、柴胡15克、鹿角霜20克、金银花(炒炭)15克、桂枝10克、五灵脂15克、蒲黄15克、桑枝30克、黄芪80克
江藻是向导,告诉他要避风,阴冷潮湿,适当休息,抬高四肢,缓解局部水肿 。
第二次诊断:服用7剂药后,病情明显减轻,双下肢红斑疼痛减轻,仍有咳嗽、乏力、嗜睡、怕冷,但比以前好了,舌暗,苔白 。
上附片由15g增加到20g,鹿角霜增加到30g,然后分7剂服用 。
第三次诊断:患者报告服用了14剂药物,感觉神清气爽,无明显不适,寒战减少,力气比以前更大,腿部仍有红斑,无压痛,并有软化,大便干燥,牙龈肿胀,月经颜色暗,舌苔暗瘀 。
如果没有更好的效果,原来的药方是去蜣螂,加生地20g,然后分7剂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