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三体人的水滴快10倍!仅需20年,就能抵达最近的恒星系( 二 )


用激光替代阳光
毕竟 , 太阳只是无差别地向四面八方辐射能量 , 我们或许可以用更强的激光 , 定向给光帆提供动力 。 而这 , 就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伊戈尔·巴加廷(IgorBargatin)团队的想法了 。 巴加廷教授直截了当地表示:“如果我们想要在有生之年的时间内抵达另一颗恒星 , 那就需要相对论级别、接近光速的速度 。 ”
他们的论文发表在《纳米快报》上 。 根据论文的描述 , 他们设想了一种光帆 。 这张光帆直径大约3米 , 厚度却仅有100纳米 , 质量仅1克 。 科学家可以从地球上向它发射激光 , 为其提供动力 。 就像帆船在大海中航行一样 , 强大的光压会让光帆呈圆弧形 , 这能让光帆更好地分散张力 , 减小被撕裂的风险 。 光帆的材料则选用氧化铝和二硫化钼 , 都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
根据巴加廷团队的模拟 , 这张直径3米左右的光帆 , 能搭载一枚芯片大小的探测器 , 加速到光速的20%左右 。 虽然荷载只有一枚芯片 , 听起来比《三体》中“只送大脑”的“阶梯计划”还要寒碜 。 不过一想到速度能达到0.2倍光速 , 比三体人的水滴还要快 , 似乎也不难接受了 。
比三体人的水滴快10倍!仅需20年,就能抵达最近的恒星系
文章图片
激光强度不同时 , 光帆加速距离和温度的模拟 。 图片来源:NanoLett.2022,22,1,90–96
这个科幻般的场景是俄国富豪尤里·米尔纳突破倡议(BreakthroughInitiatives)的一个子项目所要达成的目标 , 项目名为突破摄星(BreakthroughStarshot) 。 2016年 , 史蒂芬·霍金和尤里·米尔纳曾一起宣布该项目正式启动 。 他们的目的就是建造能20年内抵达比邻星的探测器 , 因为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 。
不过 , 除了距离上的原因外 , 比邻星的确处在一个很有趣的系统里面 。 就像在《三体》里写的一样 , 比邻星处在一个三星系统中 , 并且它有一颗名为比邻星b的行星 。 比邻星b距离比邻星很近 , 比邻星的恒星活动还非常剧烈 。 比邻星b整颗行星就很容易被比邻星的耀斑烤焦 。 澳大利亚帕克斯望远镜甚至还宣称在突破聆听(Breakthroughlisten)计划中收到过来自比邻星的神秘射电信号 , 不过这后来被证明是干扰 。
保证散热
给一个物体简单粗暴地提供大量的能量 , 使其达到极高的速度 , 不是什么难事 。 早在1957年8月 , 美国在核试验项目Plumbbob行动中进行地下核试验时 , 一个钢质井盖就被核弹炸上了天 。 科学家估计这个井盖的速度超过每秒66千米 , 甚至有人怀疑它早于苏联的斯普特尼克1号(于当年10月4日进入太空) , 是人类第一个送入太空的物体 。 不过后来的分析显示 , 这个井盖很可能因为过热 , 在飞出地球大气层之前就已经气化了 。
当然 , 这样的激光光帆要承受的能量是太阳光帆的数百万倍 。 如果不做好光帆的散热 , 那为光帆提供动力的激光源就妥妥变成了一个激光武器 , 而光帆就会像那个被核弹轰击的井盖一样 , 瞬间被摧毁 。
这就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副教授阿斯瓦特·拉曼(AaswathRaman)团队考虑的事情 。 在发表于《纳米快报》的一篇论文中 ,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光子晶体设计”的方案 。 他们认为 , 光帆必须由许多较小的织物组成 , 织物的排列必须和广泛热辐射的波长相匹配 。 而对于单块织物 , 其上还必须均匀分布着和入射激光波长相匹配的孔洞 。 这样 , 光帆就能在获得足够动量的同时 , 还能充分散热 , 避免熔化、解体 。 团队成员表示 , 他们未来将小规模制造这样的结构 , 并用高功率激光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
不过 , 所有人都表示 , 想要真的实现实用的、能达到20%光速并运送一颗芯片的光帆 , 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 不过至少 , 已经有人证明 , 激光光帆在原理上是可行的 。 巴加廷教授表示:“几年前 , 就算是做一些理论上的工作都被认为是不着边际 。 现在 , 我们不仅有了设计方案 , 并且所用的材料还是在实验室中实际可用的材料 。 ”
其实 , 对于星际旅行技术的发展倒也不必非常悲观 。 毕竟在1903年 , 你问刚刚实现动力受控飞行的莱特兄弟 , 让他们畅想未来 。 恐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 , 仅仅60多年后 , 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了人类的一大步 。 人类登月到现在的50多年间 , 虽然人类在航天技术上的进展虽然看起来没有冷战期间那般疯狂 , 但从整体上看 , 科学从未停下它前进的脚步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星际旅行、激光光帆、20%光速、20年抵达比邻星 , 这些充满科幻色彩的名词 , 似乎也不那么遥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