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罗隐的“毒舌”只说了77年,回音却在中华大地飘荡了千年( 三 )
尽道丰年瑞 , 丰年事若何 。
长安有贫者 , 为瑞不宜多 。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 , 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 但罗隐却觉得这样对西施太不公平 , 明明是统治者自己的责任凭什么让西施来背锅 , 所以他问:如果说吴国的灭亡是西施造成的 , 那么越国亡了怪谁?不能还怪西施吧 。 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 , 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 , 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 , 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
被冤枉了千年的西施第一次被平冤昭雪了 。 看透的人可能很多 , 但是敢说的只有罗隐一人 。
《西施》同样 , 唐僖宗广明年间 , 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 唐僖宗仓皇出逃四川 , 光启元年才返回京城 。 罗隐作《帝幸蜀》一诗:
家国兴亡自有时 , 吴人何苦怨西施 。
西施若解倾吴国 , 越国亡来又是谁 。
马嵬山色翠依依 , 又见銮舆幸蜀归 。言下之意:之前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 , 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 。 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 , 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 足见笔触之辛辣 , 世事之洞明 。
泉下阿蛮应有语 , 这回休更怨杨妃 。
罗隐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诗应该是《蜂》 , 一句“采得百花成蜜后 , 为谁辛苦为谁甜?”千百年来人人交口称赞 , 不绝于耳 。 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觉得这句话说的就是自己 , 人人都能在这句诗中找到共鸣 。 这一切 , 千年前的罗隐早已大透大悟 , 所以留下这脍炙人口的名篇 。 否则在千年后 , 人们面对别人不劳而获的行为时连一句可以发泄的话都没有 。
《蜂》回顾一生 , 诗人罗隐又何尝不是一只蜂 , 飞过高山 , 越过平原 , 始终不忘采花酿蜜的初心 , 蜂有毒刺 , 他有“毒舌” , 但可曾蜇一下无辜的人?至于他的蜜甜了谁?千百年后的今天 , 想必不用再多说了吧 。
不论平地与山尖 , 无限风光尽被占 。
采得百花成蜜后 ,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公元909年 , 罗隐去世 , 终年77岁 。
【「罗隐」罗隐的“毒舌”只说了77年,回音却在中华大地飘荡了千年】一张“毒舌”再发不出任何声响 , 但一颗通透的心活了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