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民间农奴泪』一部民间《农奴泪》几多血恨示后人——西藏克松村村民自编话剧热演半个世纪的故事( 二 )


白天,他走村串户体验生活,请老人们手把手示范,认真排练,晚上加班背台词 。随着对角色的了解,他逐渐走进了赤列多吉的内心 。
在剧中,赤列多吉遇到管家,腰弯得差点匍匐在地上 。白玛扎西说:“岳父说,农奴见到主人,腰要一直弯着,而且只能看主人的脚面,不能对视,要不然就会挨鞭子 。”
白玛扎西的岳父就是多吉 。
为把戏演好,他还挨了不少鞭子 。
“不用力打就不像 。老人们说,管家的语气、眼神就是要凶,下手要狠 。”饰演管家的普布多吉说,“我们把牛皮鞭换成了羊毛鞭,藏袍下再垫上纸板,但每次还是把白玛扎西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
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农奴泪》获得了成功 。2009年至2011年,这部剧先后在山南、拉萨等地上演,观看人次累计超过3万,许多观众深受感染 。
在边巴次仁印象中,每次演出,总有人质疑:“旧社会真的有那么苦吗?”身边的老人就会这样回应:“真的克松庄园比这残忍得多 。农奴的血泪只适合在晚上诉说,因为那时遭受的苦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
“参加《农奴泪》的演出,改变了我的人生”
3月的雅砻河谷,杨柳吐绿,田野泛青 。
今天的克松村已改称社区,宽阔的水泥路两旁是数十间商铺、茶馆,藏式楼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都停着小车 。一些老人坐在门口喝甜茶,晒太阳的年轻人并不多见,都外出务工、求学去了 。
正因为人少,《农奴泪》在去年改由乃东区民间艺术团来承接表演 。“现在人们都忙,再组织起来演话剧不太现实了 。”边巴次仁说,“好在它已牢牢记在我们的心里 。”
拥有过《农奴泪》,克松人就有了别样的人生体验 。
“过去没想过该怎样生活,别人怎么过,我就怎么过 。”是这部话剧改变了白玛扎西,“演了《农奴泪》,我知道只要是旧社会,赤列多吉无论如何也躲不过鞭子,再有手艺也没用 。现在社会这么好,勤劳就能致富,一定要热爱生活!”
白马扎西后来筹建了一家装修公司,生意好的时候一年收入有70多万元,两个女儿也都考上了大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
普布多吉则为这部剧能让更多人受到教育而自豪:“村里有些年轻人游手好闲,看了《农奴泪》,一个个像变了人似的,纷纷出去学手艺去了 。”
77岁的索朗顿珠一出生就是克松庄园的农奴,曾和拉甲一起干活,甚至饿得一起吃过虱子 。“今天的好生活,过去做梦也想不到 。”老人感慨连连 。
民改前,克松庄园有59户农奴,302口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今天的克松社区有244户居民,888人,大学生有67人,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2301元 。
不论岁月如何流转,《农奴泪》始终是克松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部话剧让克松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发展生产 。”索朗顿珠说,“今天,它继续让克松人明白惠从何来,恩在何处,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
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今后的《农奴泪》寄予厚望:“农奴的衣服是没有色彩的;藏袍里也没有内衣;背着56斤的青稞爬楼梯,步子要稳……一定要用心还原历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