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15年的国宝,被一个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时获奖两千万元( 三 )


随着泥土一铲一铲地落下 , 潘达于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 看着曾经来自泥土的双鼎 , 又回到泥土 , 潘达于心中默念:祖宗保佑潘家、保佑双鼎 。
把泥土夯实后 , 他们又按照记好的顺序把地砖铺回原状 。 多余的泥土 , 潘达于让八弟均匀洒在院子里的树木花丛之内 。
后院堂屋恢复了原状 , 潘达于走来走去细细查看 , 不敢有一丝马虎 。 八弟劝她此地不宜久留 , 她才不舍的离去 。
失踪15年的国宝,被一个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时获奖两千万元
文章图片
图|潘家藏宝的老宅
没过多久 , 苏州沦陷 。 日军把苏州各个名门望族的宅院当成自己的宝库 , 任何古董珍藏都成了他们囊中之物 。
拥有“海内三宝”其二的潘家 , 自然成为日军搜刮的重点 , 日军司令松井都亲自过问是否找到大盂鼎、大克鼎 。
找到潘宅后 , 日军破门而入 , 挨个屋子仔细搜查 。 但最终只收获了一些“不值钱”的金银玉器 , 日本军官“八嘎八嘎”叫个不停 , 命令手下挖开潘家院子的地面 。 可是 , 潘家院子被挖得面目全非仍不见大鼎踪迹 。
日军不甘心 , 找到潘达于 , 当面问她大鼎藏于何处 。 别看潘达于只是一个弱女子 , 但是见到蛮横的日本人一点也不胆怯 , 她面不改色 , 只说:“不知道 , 没见过!”
日军又盘问潘家其他人 , 无论威逼还是利诱 , 得到的答案也只是:“不知道 , 没见过!”就连潘达于年幼的孩子也是这番话 。
得不到大鼎 , 日本人就把怒气撒到潘家的宅子中 , 他们把城里城外的几座宅院搜刮一空 , 原本拥有万贯家财的潘氏子弟 , 最后却也沦落到社会底层 。
潘达于带着孩子和仅存的积蓄四处逃亡 , 最后躲避到上海 。 即使生活艰难 , 潘达于仍不忘祖父遗训 , 潘家老宅地下藏宝的事情她没有向任何人吐露半分 。
多年的战火纷飞 , 让人们渐渐忘记没落的潘家 。 大盂鼎、大克鼎重回泥土暂避锋芒 , 他们如同宝刀 , 静静等待出鞘之日 。
1951年 , 解放后的新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恢复文化事业 。 为了保护文物并为大众提供观展场所 , 上海即将成立博物馆 。
潘达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 , 想到了大克鼎和大盂鼎 。 新中国成立 , 国家停止了战乱 , 百姓安居乐业 , 从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她 , 知道现在的政府是可靠可信的人民政府 。
她想着 , 如果大盂鼎、大克鼎进入博物馆 , 他们可以在专业文博工作者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 还可以让更多的人研究文物研究中国的历史 。 双鼎若是还隐藏在老宅中 , 就该永久埋没了 。
当潘达于和家人说想把双鼎献给国家的时候 , 潘家人全都举手赞成 。
潘达于笑着说:“既然大家都赞成 , 那这样 , 我先写一份信寄给文化部吧!”
她走到书桌前提起笔来写下:“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 , 亟宜贮藏得所 , 克保永久 。 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
失踪15年的国宝,被一个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时获奖两千万元
文章图片
图|潘达于写给博物馆的信
文化部接到信后非常重视 , 特派博物馆专员与潘达于一起来到苏州老宅 。 当两尊巨大的铜鼎脱去尘埃 , 出现在人们眼前时 , 在场工作人员无不惊叹 。 古鼎保存完好 , 没有留下一丝伤痕 。
为表彰潘达于捐献国宝 , 文化部举办了盛大的表彰会 , 为她颁发了奖状以及两千万元(旧币) 。 当时的潘家已经不再是富裕人家 , 但是潘达于只接受了奖状没有接受现金奖励 , 在她眼里 , 她只是为双鼎找到最合适的家 。
此后 , 潘达于又分批捐赠了潘家祖上收藏的大量文物 , 仅上海博物馆就有她捐赠的文物四百多件 。
1959年 ,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开馆 , 全国各地博物馆应征支援 。 上海博物馆的大盂鼎等文物北上 , 从此大盂鼎、大克鼎镇守南北 。
2004年 , 潘达于已经是百岁高龄 , 为了给老人祝寿 , 文物局特意组织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举办一场专属潘达于老人的展出——“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 。
满头银发的潘达于坐在轮椅上 , 儿女们推着她来到大盂鼎、大克鼎的展台旁边 。 老人让儿女搀扶着站起来 , 像个孩子一样激动地看着两尊大鼎 , 她高兴地说:“这么多年了 , 一点都没有变呢!我给他们找到好人家嘞!”
失踪15年的国宝,被一个女子埋在了自家地底,上交时获奖两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