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长度有多长( 二 )


【万里长城的长度有多长】长城的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 , 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 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 , 流尽了血汗 , 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 。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 , 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 , 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 , 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例如 , 明朝时期 , 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 , 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 。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 , 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 , 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 。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 , 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 , 采用重量不大 , 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 , 不仅施工方便 , 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 , 提高了建筑水平 。其次 , 许多关隘的大门 , 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 , 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 , 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 , 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 。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 , 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 , 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 , 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
长城的起点–老龙头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 , 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 。战国时期 , 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 。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 , 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 。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 , 进行兼并战争 , 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时 , 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 , 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 。秦国之北 , 有义渠 , 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 , 北有襜褴
、匈奴;燕国北界东胡 。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 除义渠从事农业外 , 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 。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 , 自春秋至战国 , 与秦抗衡百余年 。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 , 作战能力强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 , 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 , 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 。他们“逐水草迁徙 , 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然亦各有分地 。”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 。“儿能骑羊 , 引弓射鸟鼠;少长 , 则射狐兔;用为食 。”因此 , 一到成年 , “尽为甲骑” 。战国之际 , 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 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 。国王称为单于 , 其下置左、右贤王 , 左、右谷蠡王 , 左、右大将 , 左、右大都尉 , 左、右大当户 , 左、右骨都侯 , 除左、右贤王外 , 其余大臣都是世袭 。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
自战国中期以来 , 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 。由于他们善于骑射 , 长于野战 , 采取突然袭击 , 来去飘忽 , 难于捉摸 , 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 。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 , 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 , 行动迟缓 , 日行30——50里 , 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 。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 。针对这种被动局面 , 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 , 推行富国强兵 。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 , 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 , 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 , 所向无敌 。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 , 先后大败魏国 , 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 。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 , 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 , 并派军驻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