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苗族的风俗习惯( 三 )



苗族民居神位图(田摄)
(3)吊脚楼
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特色之一 。在斜坡上建造悬空建筑时,应根据地形用木桩垫高底部,然后安装竖框、横梁和木板 。在此基础上,还要建两层 。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多布置在主楼的一侧或两侧 。苗的吊脚楼有飞檐,有转角,两边、三边甚至四边都有回廊,有木栏杆悬出 。栏杆上的雕刻图案,如之字形、之字形、之字形等 。,象征好运 。打开楼上对着阳光的窗户 。窗户被雕刻成各种形状,如双凤朝阳,喜鹊闹梅花,狮子滚球等等 。吊脚楼的吊柱有八菱形和四方形,吊底常刻有绣球、金瓜等图案 。吊脚楼的下层多用于存放粮食或摆放家具、农具,上层为主卧或客房 。楼外的走廊是女人们绣花、挑纱、缎带、干纱、衣服的地方 。

吊脚楼(吴炳春摄)
富裕的家庭将他们的房子向前延伸,形成“四合院”式的庭院 。有的还向外扩展形成对称的小“天井”,包括“双开天井”和“四开天井” 。房间里大厅的门柱上镶嵌着镀金的匾额 。整个建筑占地面积大,气势恢宏,主房宽敞,户型众多,设计精美,雕龙雕凤,气势磅礴 。?
(4)包家楼
保家楼是苗族村寨和家庭为防止外来入侵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在清末民初很常见 。保家楼分两种,一种是保护全村安全的,称为“保宅楼”;一座是由一个富裕的家庭独自建造的,叫做包家楼 。
宝宅楼是全村人建的,一般在村头和村尾的高度 。墙用青石砌成,高2 ~ 3层,顶贴瓷砖,每层有地板,上下有梯子 。凤凰县柳泊乡河牌村,地处偏远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经常被土匪抢劫 。清末民初,龙组织村民集资修建宝寨塔,其中两座至今保存完好 。村庄的顶部建在房子里,拱门通向房子 。楼上楼下隐蔽安全,可守可退 。建筑呈方形,类似古代军事碉堡,高约20米,全部用1米厚的青石砌成 。建筑面积约10平方米 。是屋顶三柱两挂的木架,上面铺着小绿瓦 。大楼底层为驻军人员提供住宿,二楼存放枪支弹药,三楼有四个炮眼,可供昼夜观察 。这两栋宝宅建筑选得好,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可以鸟瞰整个村院 。寨子四周是高约两米的石墙,留有大门进出 。土匪抢劫村子时,可以用枪堵住交通要道,凭借宝宅楼的优势挡住土匪 。据当地老人介绍,宝宅楼已经成功抵御了数次入侵的敌人,有效地保卫了河牌村的安全 。

包家楼(程明军摄)
苗寨的一些有权有势的乡绅、富家子弟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修建了护家楼,并在家中购买枪支,以防土匪肆虐 。如凤凰山的龙云菲屋和吉首溪的朱红艳屋 。嘉宝建筑通常是石木结构,非常坚固 。结构上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防御布局灵活 。它是基于传统的三室平房,加上一个防御性的了望塔 。碉楼打破后墙不开窗的传统习惯,加窗方便防护和外界攻击,具有舒适和防御双重功能 。是民居与防御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
(5)于风大桥
风桥,又名花桥 。它不仅用于交通,还有宗教意义,象征着飞龙绕村,以保证村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两种形式,即石桥和石拱风雨桥 。
横木风雨桥是一种巨大的木梁,叠放在河岸两侧和河中,在梁上铺上木板,立起立柱,构筑走廊 。楼道分单檐或重檐,从山顶垂下,铺上小绿瓦 。有1 ~ 3个亭子,斗拱结构,四角锥形屋顶 。画主梁的阴阳八卦 。这本书重点讲述了这个人的名字和这座桥的建造时间 。有圆柱栏杆和酒吧凳子,供行人休息纳凉 。在桥头立一块石碑,刻上建桥的原因和捐赠者的名字 。
拱式风雨桥以石质为基础,拱上建有亭子 。亭子是木头做的,和石桥一样 。
苗族的于风桥至今保存完好,如泸西县梁家滩乡八角坪村的万山桥,建于清末 。

西坝角坪于风大桥(民航摄)
(6)展馆
苗亭可分为长廊亭和塔尖亭 。
长廊亭多建在山麓主干道中间或村前路边 。一般有3排2或4排3室,每排2或4列落地,悬挂山顶,双坡小绿瓦屋顶 。画主梁的阴阳八卦 。书中重点讲述了人名和建馆时间 。亭子周围一般没有遮挡,四面通风;有的四面都是石头砌成的处女墙,有的在出入口亭的两端都有高大的马头墙,留下拱门作为出入口 。两侧设置木枋或石凳,供行人休息纳凉,遮风挡雨 。在亭内竖立石碑,上面刻着建亭的原因和捐赠者的名字 。亭子四周古木参天,景色优美,路人很舒服 。乐山亭,位于泸西县合水镇新桥村6组扬中亭坳,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 。现在一直保持着 。它是砖木结构的,小巧玲珑,古色古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