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域」晨光文具陈湖雄:造一支中国人自己的好笔


辍学创业 , 进入文具行业
1970年 , 陈湖雄出生于广东汕头 。 他回忆说:“那时候经常吃不饱饭 。 因为家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 人多地少 , 全家五口人共分到半亩多一点 。 初中的时候 , 我是班里吃不起食堂的五六个人之一 , 自己打包带稀饭 , 骑一个小时自行车到学校 , 冬天没有任何保温措施 , 饭很早就冷掉了 。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 , 中学辍学出来打工做推销员 。 扛着一箱箱样品 , 比如小电器、日用品之类的百货 , 跑到全国各地去推销 , 推销员的过程中 , 他与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新华书店有了业务 , 新华书店有一个全国体系 , 书店与卖文具的基本是挨在一起的 , 而且门面位置都是城市改造之前最好的 , 在跟新华书店接触以后 , 发现文具这个行业相对比较稳健刚需 。 一方面是学生需求 , 一方面是办公需求 , 而且不变质不腐烂 , 就一直专注于这个行业的 , 第一桶金也可以说是从新华书店起家的 。
“在创业初期 , 没有资本 , 没有背景 , 没有品牌 , 总之什么都没有 , 完全要靠双手去创造 。 ”陈湖雄说 , “刚开始真的只是为了活着 , 为了吃饱饭 。 ”
就这样从1989年起 , 他一头扎入文具行业 , 从推销员到文具销售代理 , 以及文具品牌的全国总代理 , 代理韩国台湾的一些文具 , 通过八年创业 , 大概做到了两三个亿的年贸易额 。
「万域」晨光文具陈湖雄:造一支中国人自己的好笔
本文插图
【「万域」晨光文具陈湖雄:造一支中国人自己的好笔】
没有了货源 , 那就自己造
转变发生在1997年 , 亚洲金融危机后 , 很多国外文具供应商的工厂倒闭了 。 没有了货源让陈湖雄焦虑万分 , 无奈之下 , 他做了一个决定——要造自己的笔 。
他选择来到上海建立工厂 。 “上海是中国的商业中心 , 很多老牌制笔企业都在这里 , 当时又恰逢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机遇期 。 ”陈湖雄说 。
1998年左右 , 陈湖雄在上海浦东六里建立了筹备厂 , 1999年在奉贤买下6亩地正式建厂 , 正式进入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实业阶段 。 20多年时间 , 晨光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中性笔生产商 , 光中性笔的产量一年就超过50亿支左右 。
开始生产后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让陈湖雄意识到 , 必须要在技术攻关上下功夫 , 不能老是依赖进口 。 “墨水和笔头以前是依赖日本、韩国、德国等进口 , 其实几年前我们已经攻克了笔头生产的技术难关 。 ”陈湖雄说 。
中性笔、圆珠笔等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文具 , 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这种常见文具背后蕴藏的科技含量与技术难度 。
2016年初 , 一则“中国居然造不出圆珠笔头”的新闻引起人们关注 。 文章提到 , 虽然中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 , 20多万从业人口 , 年产圆珠笔已达400多亿支 , 但是核心部件笔头却只能依赖进口 。
“一支笔看似简单 , 单笔头的制造就有20多道工序 , 别看笔头上这一个小小的球珠 , 我们有一整个科研团队在研究它 , 加工精度和加工难度不亚于精密手表零部件 。 ”陈湖雄说 。
某种程度上 , 书写水笔的笔头技术含量比手表零部件还要高 。 首先是加工难度大 。 实验条件下 , 一支水笔 , 书写1500米的长度 , 笔头和笔头座的摩擦就达到30万次 , 要确保二者的匹配 , 精度要求非常高 。 同时 , 由于材质是钨钢 , 硬度高、耐磨性强 , 加工难度大 。 其次是质量检测难 。 手表的零部件是实心的 , 外部加工差 , 可以通过测量器检测出来 , 而笔头是空心的 , 检测难度大 , 只能通过远红外线加50倍显微镜检测 。
想要生产出质量始终如一的笔头 , 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 在加工过程中 , 刀具的磨损、机器体温的变化 , 都会影响笔头的加工参数 。 如何消除刀具磨损及机器体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 需要适时对笔头加工参数进行微调 。 比如要保证笔头球珠与球座体间隙在3微米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