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史简谈▲外戚干政,两者为何会在东汉朝廷轮番上演,宦官专权

所谓“宦官” , 顾名思义 , 就是封建时期统治阶层的内侍“家奴” , 至于“外戚” , 则是帝王的“母族”或者“妻族” 。
【见史简谈▲外戚干政,两者为何会在东汉朝廷轮番上演,宦官专权】那么宦官专权以及外戚干政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 就是这两者的实际权力逾越皇权 , 脱离了封建“皇权”的制约 , 甚至于反制皇权 。
见史简谈▲外戚干政,两者为何会在东汉朝廷轮番上演,宦官专权
文章图片
使得原本在封建时期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制约 , 被宦官或者是外戚所掌控 ,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 但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单独出现 。
毕竟封建时期的统治者也不傻 , 即便出现了皇权被逾越的现象 , 也都会很快的就加以治理 , 从而保证皇权的稳固 ,
可是在东汉时期 , 东汉朝廷却俨然是一副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轮番上演的模样 , 皇权几乎一直都处在被压制的局面 ,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
见史简谈▲外戚干政,两者为何会在东汉朝廷轮番上演,宦官专权
文章图片
东汉皇帝多是幼主即位
首当其冲 , 就是东汉皇帝的年龄问题 , 众所周知 , 从汉和帝刘肇开始 , 东汉的皇帝在即位之时的年龄普遍偏小 。
而年龄偏小也就意味着实则还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 也就是无法亲政 , 那么势必就需要辅政大臣的辅助 。
可辅政大臣毕竟不是统治阶层 , 在封建统治者的心中 , 即便跟大臣再亲 , 大臣也终究是外人 , 所以在一些重要政治事务的决策上 , 往往也都会需要另外一个人来代为决策 。
这个人 , 便是皇帝的“母亲” , 即“太后” ,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辅政大臣的权力再大 , 可真正能够代表皇权的 , 其实还是“皇帝”的母后 , 继而等皇帝年龄到了之后 , 皇帝的母亲便可以把皇权重新交付给皇帝自身 。
见史简谈▲外戚干政,两者为何会在东汉朝廷轮番上演,宦官专权
文章图片
历史上那时不时就会发生一次的“太后垂帘听政”的案例 , 所表达的就正是这个意思 , 从而为“皇权地位的稳固”提供保障 。
然而问题就在于“太后”毕竟久居“后宫”不问政事 , 在朝中的影响力基本为零 , 突然来个临朝听政就是好事么?不见得 , 因为其根本就无法真正的掌控朝廷大局 。
这也是封建时期的统治者在上任之初都会大刀阔斧的整顿朝政的主要原因 , 为的就是能够最大化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
那么又该怎么办呢?无他 , 太后只能是求助于自己的“娘家人” , 毕竟不管怎么说 , “太后”虽然实际影响力在朝中不大 , 可人家身份摆在那里 。
所以其娘家人在朝中一旦有了太后的支持 , 那么影响力必定会突飞猛进 , 形成一股丝毫不弱于“皇室宗亲”的势力 。
“外戚干政”的现象也正是因此而形成 。
见史简谈▲外戚干政,两者为何会在东汉朝廷轮番上演,宦官专权
文章图片
皇帝借宦官夺回皇权
那么再说“宦官专权” , 相信大家应该都清楚 , 宦官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家奴 , 其自身其实是没有什么权力的 , 其所有的权力也基本都是来源于“皇权” , 那么又为何还会形成逾越皇权的现象呢?
有且只有一种可能 , 就是“宦官专权”的背后其实是有着“皇帝”的支持 , 皇帝为了能保证皇权 , 所以才刻意地赋予宦官实权 , 从而达到借“宦官”夺回“皇权”的政治目的 。
就好比明朝 , 虽然明朝时期宦官专权现象一个接一个 , 可明朝时期的宦官专权实则却是皇权意志的体现 , 从始至终基本都没有能真正逾越皇权的宦官 。
见史简谈▲外戚干政,两者为何会在东汉朝廷轮番上演,宦官专权
文章图片
就好比明朝宦官刘瑾 , 他的死便足以证明明朝宦官专权的实质 , 无非也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 除此以外明世宗朱厚熜称帝之初就大刀阔斧的打击宦官的案例也足以证明 。
东汉时期的宦官专权现象其实也同样如此 , 区别就是明朝宦官专权是为了制衡“内阁” , 而东汉则是为了制衡“外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