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的分类与用法是什么 砚台的用途( 六 )


【砚台的分类与用法是什么 砚台的用途】石品
鱼脑冻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的,是砚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 。最佳的鱼脑冻应是洁白如晴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 。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砚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幼嫩、滋润 。
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 。
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水湿方能显露,青花以细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 。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 。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 。
火捺也称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得名 。一般以老、嫩区分;老者紫中带黑,嫩者紫中带微红 。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 。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在端砚石中色青微带灰白,纯洁无瑕 。
翡翠在端砚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或椭圆点,或条状,并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冻之别 。金银线恰似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 。黄色者为金线,白色者为银线 。金银线是水岩砚中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麻子坑、坑仔岩偶然也有发现) 。
冰纹有如悬崖的瀑布,一泻千尺 。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 。冰纹是水岩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偶有发现,但极少) 。
鹧鸪斑也称麻雀斑,是呈椭圆形的小斑点,疏密不一的洒落在砚石上,斑点有白中带黄色,黄中带褐色或青中带黑色,恰似鹧鸪或麻雀身上毛色的斑点,故名 。石眼石眼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 。端砚石眼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 。
端砚石眼神态各异,区别有三:一是从形态分,一般以其形似而名其石,且又多以鸟兽类眼来定名 。如万历《肇庆府志》载,眼之品有六,名鸲鹆眼、鹦哥眼、雀儿眼、鸡公眼、猫儿眼、绿豆眼 。二是从神态区分,有所谓瞎眼、怒眼、死眼、活眼、泪眼、翳眼等;三是从眼的生长位置来分,有所谓高眼、低眼和底眼等 。明学士刘定之认为,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 。活眼圆明层晕,或晕为一点间色而已;又认为上眼胜中眼、中眼胜下眼 。上眼在砚池上,墨不及 。中眼墨所及,下眼在池底 。
制作工艺
端砚形制与雕刻艺术流派历代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自然端砚、粗刻端砚与精刻端砚三种 。自然端砚就砚石开采时形状略加修饰 。粗刻与精刻端砚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为题材,融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技巧于雕刻艺术,具有于精细中见豪放的岭南特色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 。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
歙砚始于唐代 。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 。”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 。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 。
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 。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 。
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七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 。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 。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 。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