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训练的旱雪背后究竟有什么黑科技( 二 )


尖锋介绍 , 旱雪毯表面的密度相当大 , 几乎没有空隙让野草生长出来 , 旱雪底部的金属板不具有吸水特性 , 无论是自然雨还是人工增湿都不会长期停留在雪毯基础中产生霉变 , 从而变成黑色影响外观 。
张魏说 , 金针菇状的圆球大约为黄豆大小 , 每平方米覆盖14450个 , 润滑性好 , 抓地感强 , 形成旱雪毯表面的圆球 , 是以圆弧面接触滑雪板 , 无论是处在何种角度 , 都是弧面接触 , 而不是以点接触 , 从而保证了旱雪表面与滑雪板的最小接触面积 , 增加了滑行速度 。“传统的旱雪毯是刷子状和梳子状的 , 没有弹力 , 摔上去很痛 , 我们把产品做成弹簧一样的 , 踩上去有真雪的感觉 , 金针菇有高有矮 , 一部分用来供雪板滑行 , 一部分用来防止雪板将雪毯扎坏 , 让雪毯更有韧性 。”
除了最吸引人眼球的“金针菇”雪毯外 , 旱雪场上另外两个黑科技分别是魔毯和落地气包 。
“据我们所知 , 现在世界上的旱雪大跳台都没有配备魔毯 , 都是楼梯 , 运动员滑下来之后要自己爬坡 , 相当于爬13层楼 。如果能有个魔毯 , 会减少运动员体力消耗 , 提升训练效率 , 练习一次也就只需要5分钟左右” 。尖锋说 , 所谓“魔毯” , 是指滑雪场把滑雪者牵引到坡顶上的运载工具 , 表面是粗糙的橡胶结构 , 能够很好地与滑雪板粘合 。最初 , 魔毯由意大利人发明 , 但早期的魔毯因为存在一些技术上的设计问题 , 魔毯顶端存在缝隙 , 曾导致过安全事故 , 尖锋将魔毯改良 , 在魔毯的出入口不设缝隙 , 减少魔毯的风险性 。张魏向采访人员展示了谷爱凌发布在社交网站上的视频 , 视频中 , 她乘坐着魔毯 , 左手吊着抓环 , 右手抱着雪板 , 魔毯载着她徐徐上升 。

谷爱凌训练的旱雪背后究竟有什么黑科技

文章插图
“金针菇”状的旱雪毯 。受访者供图
大跳台的落地气包也是尖锋设计的 。“我们做了麦秆式气包 , 里面有很多小管子 , 运动员落地后能够平稳滑下去 , 而不是会像之前一样陷进去 , 这样也方便运动员练习落地 , 更安全一些 。” 通透贯穿的麦秆气包 , 由于局部受压不会影响整体平面角度 , 避免了缓冲区瞬间积水问题 , 气包膜表面的细小排水孔同时也解决了传统气包排水难的问题 。
尖锋说 , 气垫的存在一方面能够帮助初学者入门 , 另外一方面能够帮助运动员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高难度动作 , 2月8日 , 谷爱凌在夺冠后也曾向媒体表示:从来没在雪上或者蹦床上做过偏轴空翻转体1620度 , 只在脑子里想过 , 就在气垫上练了两天 。
从“火柴头”到“金针菇”
资料显示 , 1961年 , 英国一家刷子制造公司发明出了旱雪毯 , 最早的旱雪毯外形为刷子状 , 之后 , 意大利、法国、德国的梳子形旱雪 , 也风靡欧洲三十年 。最早在1998年 , 北京香山滑雪场在开业时使用的便是英国刷子式旱雪 。
尖锋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上世纪90年代初从英国留学回来 , 尖锋就一直在思索着将旱雪引入国内 , 最初 , 他想直接借鉴外国的技术 , 但最终因体验不佳而放弃 。
“做旱雪技术研发肯定得投很多钱和精力进去 , 我脑子里一直有想法 , 但钱是问题 , 直到2007年 , 我的其他厂子赚了钱 , 才终于投入钱和精力开始做旱雪 。”尖锋表示 , 最初 , 国内并没有“旱雪”的说法 , “我借鉴旱冰的说法 , 大家都知道旱冰 , 那我们就叫旱雪” 。
在工厂里 , 尖锋和同事们搭起了滑雪道 , 为选取合适的材料、精确的角度而进行上千次的实验 , “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 , 数据、材料、模型 , 但是都不理想 , 光是旱雪毯的头 , 我们就设计过棉棒状的 , 火柴头状的” , 2010年 , 他们生产出第一代旱雪毯 , 2012年 , 终于确定了旱雪毯“金针菇”的形状 , 直到今天 , 发展到第四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