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吟了一首 苏轼的一首( 三 )




由此可见,苏轼的梦想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文人的化身,而且还有着上马扬刀,驰骋沙场的一腔热血 。


他是极致的豪放,又是极致的洒脱,他像是一位勇士,顶天立地,他又像一位仙人,超凡脱俗,但更不可思议的是,除了这些之外,他的内心竟然还住着一汪儿女情长般的似水柔情 。


同样是1075年,豪情万丈的苏轼,在正月二十日深夜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见了自己早已故去的爱妻王氏,不觉间泪涌心头,挥笔疾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面对家国情怀,苏轼怀着满腔“老夫卿发少年狂”的豪气,面对大雨连绵,身世沉浮,苏轼带着一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可是当他面对自己的爱妻的时候,他却只剩下了一身的软肋 。


他没有了豪情,只剩下了一肚子的“相顾无言”,他亦没有了洒脱,只剩下了一脸的“泪千行”,而最令人心疼的是那最后一句“明月夜,短松冈” 。


那是他妻子的孤坟,寂静而又悲怆 。曾经的欢声笑语已经不再,曾经的举案齐眉也已远去,如今剩下的,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和那周围栽着松树的山岗 。孤独的可怕,安静的心伤 。


所以,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苏轼?


文采是一方面,潇洒豪放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因为他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然后活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共同向往的模样 。


李白太过自信,杜甫太过感伤,而苏轼则就刚刚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上云卷云舒 。
苏轼吟了一首 苏轼的一首

文章插图
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苏轼被贬黄州那四年,最美的词是《定风波》,而最美的文,则当属《赤壁赋》 。整篇文章不必会意,光读下来就是一种享受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是时间的描写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江面的描写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是月、山、星的描写 。


紧接着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则直接把江面上普通的水气描绘出大气磅礴的画面 。


随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一时间,道家凌然的仙风道骨扑面而来,有气吞山河的气势,亦有超凡脱俗的洒脱 。


描写声音,苏轼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与友人的游览,苏轼用“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描写人生,苏轼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 。


说到天地万物,苏轼则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而当夜游赤壁结束,苏轼又写:“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苏轼吟了一首 苏轼的一首

文章插图
这篇《赤壁赋》读下来,全文洋溢着一种享受,不说意思懂不懂,光是那种韵味和气势,都不禁令人迫不及待的想将它背诵下来,仿佛不背下来,就会成为人生中的遗憾 。


他的文字,犹如开头的那片波光粼粼的江面,刚开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读到兴起,则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再至深处,则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令人心旷神怡,豪情四起 。


对于苏轼的文采,其实不光我们后人觉得惊艳,就连同时代的翘楚,也是望尘莫及 。


在苏东坡任翰林院学士时,他拟了大约有八百道圣旨,每一道,都是铿锵有声,妥帖工巧 。而且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譬喻,苏东坡写来,每每都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


苏东坡去世后,有一位姓洪的接替他的职位,当时这位姓洪的对自己的文才颇有期许,于是问当年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我比苏东坡如何?


老仆回答道:“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但是苏东坡却从来不用查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