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陈丹青:没看过莫言的书,但我知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作品无关( 二 )


陈丹青“语出惊人”
此话一出 , 大家都很愕然 。 陈丹青的这番评论包含两个意思 。 首先他没有实质性研读莫言 , 就觉得莫言的作品与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档次 , 或者可以解读为莫言的水平够不上诺奖 。 其次陈丹青认为莫言获奖并非因为文学作品 , 也可能是诺奖的政.治化手段而颁给他一个奖而已 。

网友面对陈丹青这样的评价既认同又持怀疑态度 。 陈丹青说对一半说错一半 , 甚至全错 。 也有陈丹青的粉丝认为 , 陈丹青说得都对 。
爱屋及乌 , 喜爱犀利批评家陈丹青的人面对陈丹青的言论不设任何“防备” , 一股脑接受 。 因为他们认为陈丹青“语录”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 一个善于揭露和批判 , 富有责任心的“意见领袖”或者“当代鲁迅” 。 就像“莫言热”和“莫言说”一样被大量的读者称道和迷恋 。
陈丹青几乎和莫言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 只是经历不甚相同 。 莫言从小吃苦见惯了灾害和贫穷 , 写作对他来说是必经之路 , 也是少时的梦想 , 从而专注为之 , 精心积累多年 。 因《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小说成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 崛起于新千年 , 2012年获取诺贝尔文学奖 , 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
陈丹青的专业是油画 , 八十年代初期因为《西藏组画》闻名遐迩 , 不仅是那时中国油画圈子里的佼佼者 , 其色彩价值还一度力压欧洲西画 , 能与法国乡村油画比肩 。 成为我国走向世界少有的油画大师之一 。 成绩斐然 。
不过 , 自《西藏组画》之后 , 陈丹青再没有突破曾经的佳绩 , 就像余华再也写不出《活着》这样的作品一样 。 被认为是创造力最好的年华却实力下滑 。 后来的陈丹青也涉足文坛 , 就一些现象点评一二 , 成为文艺界有名的“嘴炮” 。 名字都是大众赋予的 , 虽然不甚优雅 , 但也算是批判领域里的“贴身打造” 。
陈丹青一直以有责任心被人称道 , 属于高级知识分子 , 对时代、现实肩负着不可推卸以及不由自主形成的责任 。 但同时也因批判力度过大 , 揭露太深被人诟病 , 因领域不同 , 时不时的“语出惊人”常被人“以牙还牙” , 甚至因为批判精准度失颇而陷入“互怼”风暴 。
这次对莫言的评价 , 更是引起很多人的质疑 。 莫言的书既然没读过 , 那怎么知道莫言获奖与作品无关呢?显然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
文学的力量
也因为这些 , 很多人认为陈丹青“欠”作家莫言一个道歉 , 毕竟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 多数时候 , 他需要自身就拥有一定的天赋 , 通过兼容并读世界文学名著、历经孤独守候、潜心积累、靠大量长篇巨制“垒砌”而成的文学帝国 , 里面富含人生五味杂陈 , 世间百态 , 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时代故事浓缩、大大小小、点点滴滴、以及人性剖析、灵魂共鸣、使人高尚认知的百科全书 。

作家的文字都是内心真实的表白 , 大师们匠心独运 , 不仅勇于直抒胸臆 , 更善于使用艺术手法将表面的、隐藏的用一种力透纸背的劲儿铺展在世人面前 。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予莫言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莫言是一个诗人 , 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 , 将自己从云云大众中突出出来 。 ”
作为海外影响力巨大的当代作家余华看来 , 莫言的最差的小说都比百分之九十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好 , 要说获得茅盾文学奖 , 莫言起码可以获上十次啦 。
搞文学批判的人都比较较劲 , 同时搞文学创作的人都内心都比较强大 , 而且不会轻易服人 。 文坛老将王蒙亦不服老 , 看多年前看了莫言一篇中篇后说过:

莫言的长篇小说 , 我大部分都没看过 , 但我清楚记得 , 1985年莫言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叫《爆炸》 , 我看完后非常激动 , 我到处跟人说 , 我那时候刚过50岁 , 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过 , 但看完莫言这篇小说后 , 我得承认我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