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古代的论辩中,名人都是如何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 二 )


【历史故事】在古代的论辩中,名人都是如何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
文章图片
据《赵策一》 , 张孟谈辅助赵襄子扩大了疆土 , 振兴了他从事的五霸之业 , 巩固了赵襄子的王位之后 , 决定从此归隐 , 但是赵王不肯 , 仍要他继续在赵国辅佐君王 , 治理朝政 。 于是张孟谈向赵王讲述“权臣压君”于国于己都不利的道理 , 以奉劝赵王以史为鉴 , 同意他归隐 。
张孟谈称颂赵简子的业绩 , 并把这些业绩告诉赵简子之子赵襄子:“过去 , 赵简子做赵国国君的时候 , 说过这样的话:五霸之所以能够统领天下诸侯 , 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国君的权势要能控制群臣 , 不应让群臣控制国君;身为列侯的人 , 不能让他身居相位;自将军以上职位的人 , 不许他们靠近大夫(文职) 。 现在我的名声显赫 , 地位尊贵 , 权力很大 , 大家都从 , 但我愿意放弃功名和权势 , 离开这些诸侯臣子 。 ”
赵襄子遗憾地说:“这是为什么呢?我听说 , 辅佐国君的人 , 名声应该显赫;建树大功的人 , 地位就该尊贵;领导国家的人 , 应该权重;一个人自己讲求忠信 , 大家自然服从他 。 这些都是上代圣人使国家安定的原因 。 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张孟谈说:“您说的这些 , 都是成功者的美绩;我听说的 , 是治国的道理 。 我观察许多事情 , 听到许多古代史实 , 天下的好事大家如能共同占有 , 大臣和国君如能均分权力 , 那才是真正的美事 , 但是古往今来不曾有过 。 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 您如果不考虑这些历史经验 , 我也就无能为力了 。 ”
【历史故事】在古代的论辩中,名人都是如何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
文章图片
说话的时候 , 张孟谈神情悲怆 , 表现出决绝之色 。 赵襄子被张孟谈的“理”所打动 , 同意他离开朝廷 。 于是 , 张孟谈捐弃功名 , 解甲归田 , 既保住了自己的名望 , 又返璞归真 , 重新成为一个“自由人” 。
据《赵策二》记载的“赵燕后胡服”的故事 。 赵臣赵燕迟迟不愿意穿胡服 。 赵王派人责备他说:“做儿子的要顺从父母的心意而不能违抗 , 做臣的做事要谦让而不能与国君相争 。 如果做儿子的只图谋自己的私利 , 家庭必被扰乱;做臣的只做有利于自己的事 , 国家必然危险 。 做儿子的如果反对自己的父母而一意孤行 , 那么慈父也可以不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做臣的如果违抗国君的命令我行我素 , 仁慈的国君也可以不把他当做自己的臣子 。 我已经穿上了胡服 , 只有你不穿 , 违抗国君命令之罪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 你把穿胡服看成是国家的拖累 , 把违抗国君的命令作为抬高自己的手段 , 你搞自私自利这一套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 我恐怕你将以身试法来证明国法无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