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揭秘中国空间站(深度观察)( 四 )


相比于此前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约两年一次 , 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期间每年有多次发射 , 需要航天员的类型、人数会更多 。
目前 , 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 , 他们主要是航天驾驶员 。 空间站将开展太空科学实验 , 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共性要求外 , 未来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 , 如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科学家) 。 飞行工程师执行对空间站的建造、维护维修等任务 , 科学家也就是载荷专家 , 可以在空间站这个太空实验室中做实验 。 根据空间站的实验项目 , 选择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进行训练 , 也是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一个主要方向 。
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介绍 , 我国从2018年开始选拔第三批航天员 , 这次选拔在数量、种类、范围上都有所变化 。 不单单从空军飞行员当中选拔 , 还要面向社会的相关领域进行选拔 , 比如相关工业部门和科研院所、大学 。
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能力也要求更多 。 未来 , 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时间大大延长 。 目前中国航天员的最长纪录是在太空驻留1个月 , 将来会是3个月、6个月甚至更久 。 航天员的技术技能将发生很大变化 。 过去航天员在太空做的大部分是舱内实验 , 将来空间站建造阶段 , 航天员大量的工作要在舱外空间进行 。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进一步解释 , 在空间站任务中 , 空间站舱段多、运行时间长 , 航天员每天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站内维护和管理方面 , 还必须参与空间站组装、建造 , 进行空间站维护、维修和设备更换 。 同样 , 空间站任务中 , 航天员必须完成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以及有效载荷操作 , 学科专业众多 , 跨度极大 , 对航天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执行过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陈冬说 , 空间站任务在轨飞行时间长 , 实验项目会更多 , 希望自己通过加强学习 , 成为科研型航天员 , 可以独立设计实验 , “将来在太空再去亲手完成 , 感觉一定非常奇妙 。 ”
【人民网揭秘中国空间站(深度观察)】《 **** 》( 2020年05月1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