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


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
文章图片
在中国的历代史家都非常推崇“秉笔直书” , 而这个成语本身 , 也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史官 。
春秋时期 , 晋国国君晋灵公夷皋与执掌军政大权的赵盾之间有很深的矛盾 。 晋灵公聚敛民财 , 残害臣民 , 赵盾多次力谏 , 晋灵公觉得他碍手碍脚 , 便派人三番五次刺杀赵盾 , 虽然没有成功 , 但赵盾也被逼无奈 , 只好逃出晋国 。 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举足轻重 , 赵盾又是赵氏的魁首 , 他走了可怎么行呢?于是 , 赵盾的堂弟、正担任晋灵公侍卫头目的赵穿与晋灵公争论 , 要求他请回赵盾 , 晋灵公不答应 , 于是赵穿愤而弑杀了晋灵公 。 此时赵盾刚逃到晋国边境 , 听说灵公已被赵穿带兵杀死 , 于是返回晋都 , 继续执政 。
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
文章图片
当时董狐是晋国史官 , 在记录这次政变时 , 直书“赵盾弑其君” , 并在朝堂上公开宣布 , 以示笔伐 。 赵盾回来后 , 得知此时 , 便质问董狐说:“国君明明是赵穿所杀 , 为什么把弑君的罪名安在我头上呢?”董狐答曰:“子为正卿 , 亡不越境 , 反不讨贼 , 非子而谁?”意思是说 , 他做为执政大臣 , 在逃亡未过国境时 , 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 , 回到朝中 , 就应当先讨伐叛臣 , 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职责 。 你赵盾手握重权 , 国君被杀 , 却不追究乱臣 , 弑君之罪不应当由你承担 , 还有谁堪当此罪呢?赵盾想想赵穿毕竟是为了自己而弑君的 , 况且又是自己的弟弟 , 实在不忍加罪 , 只能把这个罪名承担下来 。
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
文章图片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 权臣掌握国命 , 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 “秉笔直书”的记史原则 , 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 , 坚持这一原则 , 并非都能受到赞扬 , 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 。 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 , 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 。 董狐之直笔 , 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 , 因此 , 后人褒美他 , 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 。 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 , 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
【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秉笔直书”的本质就是要说真话 , 不能因为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就玷污操守 , 曲意逢迎权贵 , 使历史失去真实 。 我们都知道《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 , 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史家 , 他也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 。 汉武帝时期 , 出了个李陵事件 , 司马迁就是因为在这件事情中说真话 , 触怒了汉武帝 , 才遭受宫刑 , 这是说真话的代价 , 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 , 司马迁也一直秉承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 , 忠实记录各种人物的史实 , 所以太史公很了不起 。
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
文章图片
中国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正直品格 , 不仅仅是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 还延伸到社会道德领域 , 对民间伦理道德的塑造也有很大的作用 。 比如在《三国演义》里面 , 关羽在曹操答应了他三个条件的前提下 , 投降了曹操 。 曹操为了得到关羽 , 除了重金美女、高官厚禄拉拢以外 , 还想破坏关羽与刘备的关系 。 关羽在许昌时 , 曹操故意安排他与两个嫂嫂同住一室 , 关羽知道这是曹操的伎俩 , 干脆觉也不睡了 , 立在房门外 , 就着屋檐下的灯笼看圣贤之书 , 以勉励自己 。 他看的书 , 就是著名的史书——《春秋》 , “关公勒马看《春秋》”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 孔子修订的《春秋》 , 正是一部以礼义为准绳褒贬各色人物的史书 , 《三国演义》以它作为关羽忠义的象征 , 可见中国史学对民间道德文化的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