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汉代朝廷与关东豪族在迁都一事上有哪些隐情?( 二 )


【历史故事】汉代朝廷与关东豪族在迁都一事上有哪些隐情?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汉代朝廷与关东豪族在迁都一事上有哪些隐情?】“在德不在固”:关西与关东、王道与霸道之争
关中是秦之故地 , 秦以法家立国 , 自孝公以来崇尚的就是法家的霸道政治 。 当年秦相应侯范睢问荀子入秦所见时 , 更为甚者 , 在始皇帝时还发生了“焚书坑儒”的极端事件 。 西汉承秦建都关中后 , 不仅制度大多沿用秦制 , 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也由“黄老”而“霸王道杂之” , 学仅仅是“缘饰”而已 , 起主导作用的依旧是法家的思想 。 “都邑者 , 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 。 ”由于关中地区数百年的法家政治文化传统 , 在汉代的儒生士大夫看来 , 关中之长安实际上无疑是霸道政治的象征 , 建都关中显然不利于实行儒家以德治天下的王道政治 。 之相反的则是关东的洛阳 。
在儒家看来 , 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才是实行以道德教化为主的王道政治的理想都城 。 甚至 , 这种观念已为当时的人所普遍认同 。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以来 , 儒生士大夫的势力不论在朝在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 并逐渐开始影响国家的决策 , 这在《盐铁论》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 。 在昭帝时 , 贤良、文学就站在儒家王道政治的立场上 , 认为“在德不在固”,对当时执政大臣“大夫"的法家霸道政治提出了激烈的批评 。 所以当喜好儒术,“颇改宣帝之政”的元帝即位后 , 儒生翼奉就公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以“正本”的主张 。 儒家的势力在西汉末年有进一步的发展,王莽的篡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当时“经学集团"的支持 。 而以刘向、刘歆父子为核心的“经学集团”之所以支持王莽 , 也是寄希望于信奉儒学的王莽 , 通过“改制” , 实行儒家的“王道”政治来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 。 为此 , 迁都洛阳一事亦在王莽的“改制”之列 。
【历史故事】汉代朝廷与关东豪族在迁都一事上有哪些隐情?
文章图片
东汉统一以后 , 面对究竟是继续定都洛阳还是迁还旧京长安 , 儒家势力依旧站在实行王道政治的立场上 , 从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出发 , 坚持都洛 。 在汉儒看来 , 与关中之长安相比 , 洛阳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都城 。 因此 , 儒生士大夫作为当时一种重要的政治势力 , 他们对于定都的立场和观点势必要影响朝廷对此问题的决断 。 不过 , 就儒学对东汉建都的影响而言 , 这还是问题的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随儒学在西汉以来“根深叶茂”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 除了光武功臣、建武年间获重用的文吏普遍具备儒学的背景外 , 光武帝、明帝、章帝也深受儒学的影响 , 而“爱好经术” 。 所以 , 当儒生士大夫站在实行儒家以教化为主的王道政治的立场上力主都洛时 , 他们本身的这种文化背景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他们在迁都问题上存在着不能自坚其志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