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卫立煌在东北“毫无作为”?即使不是红色卧底,也是智者( 二 )


说白了 , 就是宁可等死 , 也不找死 。 但以40多万之众 , 如果早下决断 , 从沈锦两地南北对进 , 滚动到锦州并非没有可能 , 之前林彪也从来不敢去吃这么大的出城部队 。 尽管从后来实战的结果看 , 廖耀湘带10万大兵确实没有冲过去 , 但这不是南北对进 , 沈阳的部队也未倾巢而出 。 所以 , 卫立煌的“战略”怎么看都有些匪夷所思 , 于是 , 敌我双方很多人都猜测他是不是有意在帮我们的忙 , 甚至暗中投降了 。
【历史故事】卫立煌在东北“毫无作为”?即使不是红色卧底,也是智者
文章图片
切换到这个角度去看 , 当然有道理 , 因为许多讲不通的怪事 , 一下子都顺理成章了 。
卫立煌虽然是蒋军的“五虎上将” , 从北伐到抗战都屡立战功 , 西安事变中他和蒋氏一起被扣 , 被释放后 , 他对我军就明显有好感 , 拥护抗日 。 抗战时期 , 他担任第二战区总指挥 , 给八路军调拨、支援了不少武器弹药、食品、服装等军需物资 。 以至中统、军统都告他 , 蒋军上层包括蒋氏都指责他偏袒八路军 。 他与朱总司令私交甚厚 , 还受邀到延安考察 , 是蒋军到访我根据地的最高级别将领 。
【历史故事】卫立煌在东北“毫无作为”?即使不是红色卧底,也是智者
文章图片
【朱德与卫立煌】
到东北后 , 他不仅军事思想与蒋氏一直相悖 , 行动上也毫无作为 , 因为主张固点坚守 , 所以自始至终未对解放军主动发起一次攻击 。 最后廖兵团南下救锦州 , 是蒋氏亲自下的令 , 履职期间 , 对我军未造成主动伤害 。 战后 , 他的秘书曾经披露 , 他回国去东北前 , 在巴黎曾与我方的一位人士接触 , 表示希望加入我方阵营 , 但与我方高层“搭不上话” 。
当然 , 蒋氏对他一直放心不下 , 只是苦于一将难求 。 辽沈战败后 , 蒋氏将他撤职查办 , 带回南京软禁 。 好在没多久 , 蒋氏下野了 , 卫立煌趁机逃到港岛 。 再过半年多 , 新中国成立 , 他第一时间给毛朱首长发了电报 , 1955年 , 在北京方面的周密协助下 , 他终于从港岛回到了新中国 。
从这些经历看 , 无论敌方我方 , 谁对当时卫立煌的所作所为不理解甚至怀疑 , 都是正常的 , 只是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否真的秘密加入了我方阵营 。 1955年回国后 , 他也没有和任何人公开说过内幕 , 至少没有资料披露过此事 。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他不是我军的卧底 , 也没有想组织“东北剿总”起义 , 毋庸置疑的是 , 他看好了我方将得天下这个未来 , 因此 , 在行动上主动给自己留好了后路 , 堪称智者 。
林彪与主席的争论众所周知 , 一大原因也是站位不同所致 。 他是我军公认的常胜将军 , 其常胜离不开他的谨慎 。 没有八九成的胜率 , 他通常不会下决心打 , 而后来他得知粟裕敢打六成胜的仗 , 也着实钦佩 , “一生唯谨慎”已经刻在骨子里 , “诸葛”如果胆子再大一点 , 恐怕不至于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 。 他后来没有带兵入朝 , 其中一个因素也是谨慎 。 他希望打胜仗 , 而不肯打冒险的仗 。 战场上的险 , 多大才能冒?这难有统一的标准 , 但以东北当时的形势 , 不仅粟裕 , 换上其他任何主将 , 应该都不会退缩 。 看一下数据 , 再评价笔者的推测:
1948年3月 , 东北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后 , 蒋军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大块 , 总兵力为4个兵团 , 44个师 , 加上地方杂牌武装共55万人 。 而东北解放军已发展到12个纵队 , 17个独立师 , 共53个师 , 70万正规部队 , 加上地方部队 , 总兵力已达到105万人 。 双方兵力无论正规军还是总兵力 , 解放军不仅反超 , 而且都已接近2倍于敌的数量 。
【历史故事】卫立煌在东北“毫无作为”?即使不是红色卧底,也是智者
文章图片
这于全国其他战场上 , 都是可望不可及的 。 淮海大战开打时 , 敌我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 , 4:3的比例 , 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已经相当知足了 。
所以 , 林彪的谨慎 , 引起主席的不满甚至发火 ,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总体看 , 在东北战局的最后关头 , 双方虽然都发生了将帅之争 , 但结果大不一样 。 尽管双方决策者谁都没有强令战场主将无条件执行 , 但方法决定了出路 。
蒋对卫 , 先是迁就 , 然后是越级干预 , 给上下级制造矛盾 , 以致官兵上下莫衷一是 , 最终分崩离析 。
毛对林 , 先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引导 , 林转不过弯 , 不强迫 , 放手先让他自己决定 , 然后在实践中醒悟 , 一旦意见达成一致 , 则坚决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