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清朝覆灭不过百年,满语几乎要消亡,一句“格路”没多少人听得懂( 二 )


然而收效甚微 。
相比于博大精深的汉语来说 , 满语的词汇量太少了 ,。 康熙帝在跟大臣们开会的时候 , 有很多的词语或者命令 , 根本不能用满语表达 , 必须穿插说汉语 。
【历史故事】清朝覆灭不过百年,满语几乎要消亡,一句“格路”没多少人听得懂
文章图片
这就已经让很多大臣 , 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要多学汉语 , 才能把问题交代地更清楚 , 才能更好地跟皇上沟通”的这样一种理念 。
再加上北京话的影响力过于强大 , 就像“带偏一屋南方人 , 只需要一个东北人”一样 , 说满语的官员 , 也被成功带跑 。
甚至到了后期 , 满族的官员们都以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为荣 。
后来到了乾隆年间 , 推广满语的工作也仍然在大力进行中 , 比如:
上朝的时候 , 乾隆还是会说满语 , 所有的文书 , 必须有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 旗人上奏的时候 , 必须说满语 , 不然轻则申饬 , 重则革职 。
【历史故事】清朝覆灭不过百年,满语几乎要消亡,一句“格路”没多少人听得懂
文章图片
即使如此 , 还是阻挡不了大臣们那一颗说汉语的心 。
由此也可以见得 , 满语已经逐渐没落了 。
在史料中 , 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在乾隆十七年 , 吏部带了两位笔帖士来见皇上 。
在清朝 , 笔贴士是满族人的一种特有的职位 , 相当于是现在的文书 , 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翻译、抄写汉语和满语的各种文书 。
本来乾隆觉得 , 能胜任这个职位的人 , 满语一定是很精通的 。 谁料一用满语跟他们沟通 , 却发现他们甚至有些话连听都听不懂 , 更别说是正常对话了 。
看到这种情景 , 乾隆感慨道:”连他们都这样 , 其他的人 , 更是可想而知了 。 ”
【历史故事】清朝覆灭不过百年,满语几乎要消亡,一句“格路”没多少人听得懂
文章图片
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间 , 虽然屡任皇帝都会不断想出各种方法 , 来发扬光大满语 , 但也都是收效甚微 。
到了末代皇帝溥仪那里 , 几乎就已经全部忘掉了 。 他在回忆录中说道 , 他自己会说的满语 , 只有两个字”伊立” , 就是平身的意思 。
据说 , 现在全世界也只有3个把满语作为日常交流首选的人 。
他们住在齐齐哈尔 , 一个叫三家子的 , 以种玉米和养奶牛为生的偏远屯子里 。
4
虽然 , 现在满语已经近乎消亡 , 但是 , 却并不是销声匿迹了 。
满语在流传的过程中 , 已经对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尤其是对于曾经亲密接触过的北京人和东北人 , 影响更大 。
因为满语最开始是通过口口相传才传承下来的 , 所以 , 他的语言读起来很有特点 , 而且特别形象 , 发音也很生动 。
比如 , 现在北京话里 , 著名的“儿”话音 , 就是从满语演变而来的 。
【历史故事】清朝覆灭不过百年,满语几乎要消亡,一句“格路”没多少人听得懂
文章图片
不只北京话 , 在我们生活中 , 还有很多的日常用语 , 其实都是从满语演变而来的 。
1.姓氏
在清朝时候 , 满族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 其中有很多的大家族 , 都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 后来 , 虽然大清亡了 , 这些家族也逐渐没落甚至消亡 , 但是 , 他们的姓氏 , 也通过汉语的形式 , 保留了下来 。
说不定在你的身边 , 就有这些隐藏的“皇亲国戚” 。
首当其冲的 , 就是当时皇帝的专用姓氏——爱新觉罗 。 爱新 , 满语是金 , 也就是现在的“金”姓 , 觉罗是”赵“ 。
所以 , 你身边姓“金”或者姓“赵”的朋友 , 搞不好就是“皇族后裔” 。
还有很多皇后的姓氏——叶赫那拉氏 , 满语就是叶、那、南、白 。
还有钮钴禄氏 , 就是姓“钮” 。 在巩汉林主演的《巴哥正传》中 , 有一个叫钮超英的角色 , 就提到 , 自己是钮钴禄氏的后人 。
【历史故事】清朝覆灭不过百年,满语几乎要消亡,一句“格路”没多少人听得懂
文章图片
富察氏的满语是富、傅、李 。
佟佳氏很简单 , 就是姓“佟” 。
齐佳氏也简单 , 就是姓“齐” 。
而瓜尔佳氏 , 隐藏的就稍微有点深 , 不是姓瓜 , 而是姓关、石、包、鲍、汪 。
2.形容词
我们经常说的一些很形象的形容词 , 那也都是满语 。
比如 , 冻的直“嘚嘚” , 在满语中 , 就是不停打哆嗦的意思 。
高亭宇说的那个“格路” , 满语里表示特别 。
邋遢 , 满语里 , 表示很脏 , 不爱干净 。
磨叽 , 也是满语 , 就是动作很慢 , 很磨蹭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