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将军诗|古人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那彪是什么, 跟普通小老虎有何不同


裴将军诗|古人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那彪是什么, 跟普通小老虎有何不同
文章插图
在流传甚广的说法中,这个“彪”字往往被解释成“小老虎”的意思。该解释固然直截了当,但仔细想想却有些奇怪的地方:要表示“未成年老虎”这一含义,早在东汉时投笔从戎的班超就说过名言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后更是通过一波骚操作把这句名言升格成了成语。
总而言之,“虎子”就是小老虎了,为什么又要专门造一个“彪”字出来呢?更何况我们看看宋明小说,看看明清官服,“彪”作为动物名往往是和“虎”并列出现的,顶着这两个名词的人,要么是兄弟、要么是同僚,怎么看也不像“彪属于虎”的关系。
实际上在比较早的时候,例如《说文解字》成书的东汉时期,“彪”字大概率并没有小老虎的含义。《说文·虎部》中说:“彪,虎文也。”这是个典型的会意字,彡表达的含义就是老虎身上的花纹。
“彪炳”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以老虎身上斑斓显眼的花纹比喻文采或者功绩非常出类拔萃,哪怕是放到历史长河中也闪闪发光。
裴将军诗|古人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那彪是什么, 跟普通小老虎有何不同
文章插图
另一个旁证可以看看班超的父亲班彪,这位著名学者的字是“叔皮”。两汉三国时期,人们的“名”和“字”通常会选择相关或者互为补充的含义,比如已经成梗的“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两人名与字“连环撞车”的内在逻辑就是瑾、瑜两字都有“美玉”的含义。反过来再看“班彪字叔皮”这个事实,也可推测东汉时期的“彪”字,大概率还真是指老虎斑纹的意思。
到了唐代,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活动于唐宪宗“元和中兴”时期的文学家李肇著《唐国史补》,其中收录了一则“裴旻遇真虎”的轶事。
裴旻被后世尊为“剑圣”,李白诗、张旭草、裴旻剑并称唐人“三绝”,颜真卿一幅《裴将军诗》更是书法界的名品。传说他的剑技非常牛叉,《独异志》说他“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一大堆旁观者吓得要死,他自己却漫不在意地随手执剑鞘一接,剑刃便收了回去,真是举重若轻逼格拉满。
裴将军诗|古人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那彪是什么, 跟普通小老虎有何不同
文章插图
唐玄宗开元年间,裴旻担任北平的镇守官员。注意“北平”这个地名,西汉时候李广把石头当老虎射穿了,也就是他任职“右北平太守”期间。如果古今地名变动不大,看来此地很适合老虎栖息生存。总之在北平这个地方,裴旻的最高纪录是一天中射死三十一只老虎,他自己也因此而志得意满。然而当地有个老人却说“此皆彪也,似虎而非”,并认为假若裴将军遇见真虎,多半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照这个故事看来,唐人眼中的“彪”已经不再是虎皮花纹的意思了,而是指某种杀伤力比虎稍弱的猛兽。有人认为裴旻射杀的“彪”就是小老虎,所以老人才说他如果遇到(成年)老虎就会头疼了。
元初《癸辛杂识》则记载了一则老虎家族内部版的“狼羊过河”问题,作者表示他听猎人讲过老虎的习性:一旦母虎需要带着三只小虎过河,必须先把被称为“彪”的那只背过河去,然后再回到此岸,把剩下的一只小虎背过去;此刻不能空身返回!必须把那只“彪”再背回去,把第二只小虎替换过来。
裴将军诗|古人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那彪是什么, 跟普通小老虎有何不同
文章插图
这就很符合俗语“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虎生三子,必有一彪”的设定了,虎妈生了三只小虎,其中一只特别凶残,会吃兄弟姊妹的那种。为了防止惨剧发生,虎妈不得不进行精心的统筹安排,确保“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与其他小虎单独相处。
有人推测,由于老虎是肉食类动物、又不像狮子那样有群居习性,雌虎一胎往往只会生育一只或者两只崽子,太多了则母虎捕食压力太大,虎崽容易夭折。因此“第三只虎崽”是极少出现的情况,一来二去就被传言加上了各种“另类”的光环。
裴将军诗|古人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那彪是什么, 跟普通小老虎有何不同】时间再往后走,“彪”在人们印象中渐渐固定为与虎、豹并列的某种猛兽,当然,说它们“并列”不是指战斗力平级,只不过大家都是不同种类的走兽,所以经常被拿出来相提并论。
在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中,“彪”字作为人名在主角团对面出现了至少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