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词|白居易写《板桥路》,刘禹锡将其“改”为七绝,明朝学者奉为神品( 二 )


然而白居易两岁就离开了河南,直至六十岁时,才担任河南尹。往后倒推十五年,四十五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他又怎么能与“玉人”在“板桥路”上相会呢?
故此,白居易所谓的“玉人”,只能是在他六十岁担任河南尹时,和他一道走过“板桥路”的人。那有人就要说了:难道是这个白居易临老入花丛,六十老翁和小姑娘谈恋爱吗?
柳枝词|白居易写《板桥路》,刘禹锡将其“改”为七绝,明朝学者奉为神品
柳枝词|白居易写《板桥路》,刘禹锡将其“改”为七绝,明朝学者奉为神品
文章插图
六十岁的白居易是过来人了,他的精力不比青壮年时期,对寻常女子不太可能如此地长情。其实这位“玉人”,有可能并不是一位姑娘,而是他的好友元稹。
元稹早年曾经当过四、五年的河南尹。公元831年,也就是白居易任河南尹的同一年,元稹在武昌任所去世,第二年“归葬洛阳”。
洛阳在河南,白居易前去为元稹送葬,抬棺的队伍要经过梁苑城西二十里的广济渠。事后,白居易亲手给元稹撰写了墓志铭。元稹虽说是“暴毙”,但究其死因还是病逝。
生老病死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在《板桥路》的第二句中,白居易写“一曲春水千条柳”时,并没任何凄风苦雨的感觉。这些柳条,一齐挥手向老朋友告别。并劝慰他,不要一直去怀想逝去的人。
但是他的双腿,不由自主就走上了十五年前那条旧路,他的思维更加不受控制。十五年过去了,从前那位知己就这么消逝了。他不期盼他能再活过来,只是想再听到一点关于老友的消息。
柳枝词|白居易写《板桥路》,刘禹锡将其“改”为七绝,明朝学者奉为神品
文章插图
这种矛盾想法本来是荒唐的,但是情之所至,哪里还要什么逻辑!
结语
《板桥路》可能是一首送葬诗,元稹、白居易是至交好友,他们相识、相交三十年,一生中唱和往来,作诗达到一千余首,而白居易留下的诗一共就三千多首。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首诗写于会昌五年(公元846年)的春天。就在七个月之后,这一年的夏天,75岁的白居易也去世了。
不过如此一来,这个假设似乎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刘禹锡比白居易还要早去世四年。那样的话,我们就看不到他的《柳枝词》了。但事实上诗歌本是生活的艺术化,也就是说,诗作是真假参半的。
正如刘禹锡为了艺术,在《柳枝词》中将“十五年”改为“二十年”一样。白居易当初重游“板桥路”的时候,也未必就真的隔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