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朝特有的行政机构—“道”,以及“府”、“道”之间的关系( 二 )


不过 , 在清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 即使是辖府的“道” , 因为道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钱粮、处置刑名 , 并不插手地方民政、赋税事务 , 所以 , 这些事务 , 还是由当地知府说了算 。 这样看来 , 即使是道辖府 , 其长官知府的实际权力 , 也和道员差不多(就像地方总督和巡抚的关系一样) 。
【爱历史】清朝特有的行政机构—“道”,以及“府”、“道”之间的关系
文章图片
这样模糊的行政关系 , 在实际操作中 , 出现了很大的麻烦:一方面 , 道员对下辖的知府有监管权 , 但不能插手实际民政;另一方面 , 知府对道员有隶属关系 , 又能大致对掌中分地方权力;所以 , 道员和所辖知府之间 , 经常会彼此不满 , 矛盾重重 , 甚至相互攻讦、弹劾 。 办事效率因此也大大被影响 。
有鉴于此 , 乾隆帝在完善“道”制度的同时 , 也专门针对“道”、“府”同级的问题做出了改进 , 将知府的品秩一律降为“从四品” , 比道员低了一级 。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道员”、“知府”同级、而在地方行政事务中分不出彼此地位高低的尴尬事情 。
另外 , 乾隆帝还规定道员拥有专折上奏权(就是可以单独给皇帝写信汇报) , 知府则没有 。 之后 , 地方知府以下(含知府)的州县官员奏事 , 必须由所隶属的道员批核、转交(不隶属道的府州县 , 还是由本省巡抚批核转交) 。
全国的道员 , 因为乾隆帝的这次“官职改革”而欢欣雀跃 , 再也不用和下辖知府们去争论官场尊卑了 , 以后可以堂堂正正地管辖、监督所隶的知府 。 而那些道辖府的知府们 , 只有垂头丧气、叩谢皇恩 , 不能和隶属的道员们去一争高低 。
道员和知府 , 最初都只有地方民政、钱粮刑名的管辖权 , 对军事、军队方面没有发言权;而全国大部分道 , 辖地中都驻有绿营军队(八旗也有驻扎 , 不过那是地方驻防将军、副都统们管辖 , 和民政道没有关系) 。 按清初的制度 , 不论道员还是知府 , 对地方绿营的事务都没有管辖权 。
清初的时候 , 道、府衙门没有军事指挥权 , 只能驱使少数的衙役、民壮 , 巡查城池、抓捕犯人倒是没问题 , 但大规模的作战、平定民变、讨伐匪乱等 , 那道员和知府就无能为力了 , 只能行文督抚、或者本省驻军长官 , 请求协助出兵 。
【爱历史】清朝特有的行政机构—“道”,以及“府”、“道”之间的关系
文章图片
而文官、武官系统一向不和 , 即使是督抚有札文 , 武官系统对于地方官员的请求不配合甚至抵触都是常事 。 这样的情况 , 在清初战争中经常出现 , 也造成了极大的内耗 。
乾隆帝在提升道员品秩、权力的同时 , 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 为了保持地方稳定 , 堵住行政系统上的漏洞 , 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 再次提升部分紧要地域的“道员”职权 , 分别给这些地方的道员们加“兵备衔”、或者“整饬兵备衔”(注意 , 不是晋升为兵备道以及整饬兵备道 , 而是加衔) , 赋予了他们节制当地绿营驻军的权力 , 在关键时刻可以直接指挥军队 , 主持平乱、弹压地方 。
“兵备衔”道员 , 一般在比较重要的区域 , 比如黑龙江兴东道、奉天洮昌道、甘肃西宁道等等;而“整饬兵备衔”道员 , 则设置于关键的战略要地 , 如:直隶口北道、直隶热河道、山西归绥道等等 。 这些加“军事指挥权”的道员 , 就比下辖的知府更加有权力、有威望 , 在官场上的地位也更高 。
而其他没有军事指挥权的普通道员们 , 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职权 , 例如驿传、水利、关务、盐法、商埠等事务 , 手中的权力和管辖的范围比清初之时大大增加;相对依旧只能管辖地方民政的知府来说 , 道员的地位一再提升 , 要显赫得多了 。
道员的品秩 , 在《清会典》上注明是正四品 , 但也不完全是这个规制;在个别重要的地域 , 所设置的“道” , 其最高长官——道员的品秩 , 被再擢升两级 , 为正三品;这些“道”又分为两种情况——————
吉林东南路道、吉林东北路道 , 吉林西路道、黑龙江呼伦道、黑龙江瑷珲道 , 这五道因为地处东北关外 , 所管辖的事务内 , 很多都涉及到当地的驻防八旗军民 , 为了管理方便 , 这五位道员在原有的关务、交涉职位之外(即海关、外交) , 再增加了“八旗参领”的官衔 , 以方便管理八旗军队和普通旗人;“八旗参领”品秩为正三品 , 所以以上五位道员的品秩也升了两级 , 为正三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