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君|是繁荣的翻译时代,宋人的“外语”风尚:文化经济高度融合的宋代( 二 )


那么除了刘重进以外 , 还有宋仁宗时期的“知制诰”余靖 , 他与刘重进不同 , 他是没有契丹语基础 , 而在三次出使契丹的过程中 , 自学会契丹语:“三次使契丹 , 益习外国语” 。 这可以说是余靖个人高超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 ,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 , 出使外国 , 在宋代时几乎等同于“留学学习”的机会 , 而余靖当时还因为做了一首“蕃语汉体诗”给辽国皇帝 , 让辽朝上下捧腹大笑 , 这不失为一种睿智的文化互动 。
古风君|是繁荣的翻译时代,宋人的“外语”风尚:文化经济高度融合的宋代
文章图片
二、“外语翻译”在宋代主要职业方向
1、外交官:沟通国家信息和意志
因为处在一个政权并立的时代 , 加上各个国家之间的实力几乎均等 , 因此在外交问题上 , 每一个国家都谨慎对待 。 两宋时期 , 从北宋到南宋 , 外交官的“培养”方针的加重 , 正体现了宋代的外交从强到弱的变化 。
所以 , 最好的“外语翻译” , 往往最主要的职业方向就是为“国家”服务 , 成为一名合格的外交官 。 宋代“礼宾院”等同于一部分“外交部”的职能 , 所以礼宾院的外交官 , 是宋朝境内外交官职业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 因为宋代仍处于封建时代 , 凡是辽国、西夏、金国等国家君主生辰或节日 , 往往都要派出使官去庆贺 , 而相对的 , 也需要“外语外交官”来接待来贺宋君主的外国使官 。
而在金国 , 女真人反而更尊敬、向往外语人才 , 完颜家族极其喜欢任用一些“外语”人才为士大夫 , 这与宋朝“翻译官”职位低下的情况大有出入 , 但这也缘于金国薄弱的文化底蕴所致 , 因为对他们而言 , 最重要的外语是“汉语” , 而汉文化是汉语的重要载体 , 因此金国十分重视“翻译”这一职业 。
古风君|是繁荣的翻译时代,宋人的“外语”风尚:文化经济高度融合的宋代
文章图片
2、外语中介:“商贸牙人”
外交官专业且高端 , 但毕竟是少数的 , 在两宋时期 , 最常见的还是“外语牙人” , 用现代的话来说 , 那就是“商务外语” 。 牙人是宋代“中介” , 在面对蕃汉商人交易之时 , 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和效率 , “外语牙人”十分重要 。 这类“翻译”职业在宋朝的边境榷场、和市、商贸港口中最常见 , 因为双语或多语的精通 , 在商业贸易发达的宋朝 , 他们十分受欢迎 。 加上宋代 , “蕃人入境”是需要担保人的 , 除此之外 , 他们本身也需要向导 , 因此 , “外语牙人”往往还会充当一定时间内的向导 。
如此的职业特征 , 其实也等同于宋代政府对于“基层外交”的一种补充 , 毕竟在外国商人面前 , 宋朝廷也不愿意丢了礼节 , 因此 , 商贸牙人救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 那么除了人性化的一面之外 , “商贸牙人”也有严肃的一面 , 他会约定双方签订“合约” , 并且充当担保人 , 当时的朝廷对于:“书不可识 , 语不可晓”的蕃人们 , 唯有“凭其译者”才能进行一定的“法律约束” 。
古风君|是繁荣的翻译时代,宋人的“外语”风尚:文化经济高度融合的宋代
文章图片
3、文学翻译官:佛经翻译
这一个职业 , 可以说是整一个古代中国“翻译”行业的起源 , 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 。 这和佛教的传播息息相关 , 数百年的时间的进步 , 统治者们对于“佛经”有着越来越高的翻译需求 , 因此在宋代 , 有专门设立的“译经院” , 这个部门的作用是:“凡得西域书 , 令晓蕃语通文义人充译语官 , 译从华言” 。 由此可见 , 懂得外语尤其是蕃语 , 还要在“外语语法”上有一定的书面表达基础才能成为“翻译官” , 这个职业虽然不比口头“翻译”风光 , 但某种程度来说 , 有着更大的难度 。 三、“翻译”风气在宋代流行的时代根源
1、商业对象多元化 , 提高商业竞争力
其实“翻译”风潮在唐代也已经开始流行 , 但在唐代 , “蕃汉”高度交融 , 大多数翻译其实是“蕃习汉” , 而不是“汉习蕃” , 就如唐太宗时期 , 游牧将领居多 , 他们是需要学习汉语而不是让朝廷去学蕃语 , 这样的背景下 , 唐朝的强盛让“汉人学外语”的现象没有达到多大的发展 。 到了宋朝 , 商业对象继续沿袭着唐代的水准增加着 , 而且除了实体的商品销售外 , 宋代还诞生了一定程度的“服务业” ,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 宋朝作为“蕃人来消费”的主场 , 大量的“商人”、“牙人”学外语成为了一种“竞争手段” 。